美文网首页
曾奇峰的心理课04

曾奇峰的心理课04

作者: eleven_echo | 来源:发表于2023-01-01 23:23 被阅读0次

● 关系的功利化。亲情功利化是最让人难过的事情。

功利化是对友谊和亲情的掩盖,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或者他曾经被功利化地对待。

1.某人可能是某个方面的权威,但可能被他人甚至包括他自己(自恋)赋予这个方面以外或者全方位的权威的意义。

一个企业老板可能是管理方面的权威,但他人把他看成精神导师甚至圣人,他本人也这样认为,造成对他的服从从工作场所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人格不独立的人是没有底线的,因为他依赖权威才能活下去。满足权威的需要才是他的底线,是他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3.太把自己当成权威的人,人格也可能是弱小和残缺的,他需要扮演强大和完整。他人过度理想化的反馈,可以稳定他的夸大的自我意象。

血缘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终止,就是割肉剔骨也不能终止。而亲密关系是可以终止的。

还原亲密关系可终止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对方“下手”时变得有分寸。有人建议婚姻设置有效期,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婚姻关系不是血缘关系。

平淡不应该是亲密关系的必然归宿。

向父母平淡的关系看齐。比如,一个女性知道她父母的关系完全没有温度,如果她让自己的关系充满激情,那让她的父母情何以堪?

双方对创造力的压抑。这是人格层面的压抑向亲密关系投射的结果,估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平淡,比如平淡的工作态度。激情是创造力的延伸,两个鲜活的、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激情是不会褪色的。我们的文化对创造力是有些敌意的,创造力往往意味着背叛。

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长着一副严肃的负责面孔时,表示他们正在掩盖关系带来的愉悦感,也许这种愉悦感被他们体验成罪恶感。

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其他任何人高浓度地介入,都可能成为问题。

● 亲密关系同事化。夫妻共事是常见现象,但要划清边界、不发生冲突,很不容易。没冲突当然是好事,如果有冲突而且难以调和,最好放弃同事关系。对那些从无法共事最终变成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来说,他们潜意识里也许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分开,所以借共事冲突。

● 隐性性行为。人格层面有性压抑的人,往往通过表面上看不出来是性行为的方式来满足性的需要。人格层面的性压抑是一种不能自我觉察的状态,即使是性行为丰富到如封建帝王的人,也可能有这样的压抑,比如那些人格扭曲的帝王。夫妻之间频繁争吵甚至出现肢体冲突,就是一种隐性的性行为,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更隐蔽。

● 某一方的嫉妒妄想。一定程度的嫉妒,可以被理解成调情的一部分,是健康的。但若嫉妒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猜疑,严重到双方都很痛苦,都觉得生无可恋,就是大问题了。

嫉妒的那一方压抑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这个倾向便以幻想配偶跟自己同性别的人暧昧来间接满足。

● 自我功能过度外包。

● 扩大化的自我攻击。

增加自己的价值感,自然就会减少对那些爱自己的人的贬低。

原因之一是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按照很多的规则行事,这其实是很压抑的,而在亲密关系中,那些规则可以被打破。通俗地说,可以以某种程度和某些方式“乱来”。但是,亲密关系有着自己的规则,你越是遵守它的规则,就越能享受在其中“乱来”带来的乐趣和滋养。

相关文章

  • 推荐曾奇峰的三本书

    推荐曾奇峰的三本书《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的心理课》。 曾奇峰心理课那本书学术性强,却更贴近曾老师...

  • 曾奇峰的心理课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充分地成为自己;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曾奇峰

  • 曾奇峰心理课笔记(24)

    24 心身疾病:新生从来都是一体的 第二部分 课程截图

  • 曾奇峰心理课笔记(25)

    25 《60分妈妈:孩子最佳起飞平台》 最好的保护不是24小时在他身边,为他隔绝一切潜在的风险,最好的独立不是大包...

  • 曾奇峰心理课笔记(26)

    26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点 第二部分 课程截图

  • 投射-曾奇峰心理课3

    投射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话题,因为我时时刻刻都能在生活里看到投射的影子。 包括我的工作,也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投射...

  • 曾奇峰心理课笔记(11)

    11 亲子关系: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 第一部分 笔记 第二部分 课程截图 每个父母在小孩的身上,只需花6成的...

  • 曾奇峰心理课笔记(12)

    12 亲密关系:自由及其代价 第一部分 笔记 第二部分 课程截图 有一个关于唠叨的段子: 犯人马上就要执行死刑,他...

  • 曾奇峰心理课笔记(13)

    13 婆媳关系:女性之间的亲密与排斥 第一部分 笔记 第二部分 课程截图

  • 曾奇峰心理课笔记(17)

    17 焦虑:对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态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奇峰的心理课0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lh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