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一直在直播,给学员讲课。
有人问我:沈老师怎么做到在那侃侃而谈,讲一两个小时的?
说实话,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一天讲话甚至超过六七个小时。
经常看我文章的老铁应该都了解,沈老师以前是个比较内向的人。
有意思的是,我这个内向的人,居然讲课、演讲,可以达到好几个小时,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每次我一说我是个内向者,大家都不相信:沈老师你哪里是内向,明明是在养精蓄锐。
我听完一笑了之。
1
我自己清楚,我的确不是内向,只是相比较一群人的无价值聊天,更喜欢一个人独处思考。
记得初次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工位上,平时也比较独来独往,不怎么参与办公室的闲聊。
于是,办公室的同事、领导就觉得我是个不善于表达、内向的人。自然而然,觉得我的工作水平应该也很一般。
但在一次会议上,我发表了自己对于项目的看法,由于在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充足,所以我的看法也比较成熟独到。
领导对我一下子刮目相看,还说我这是深藏不露,平时都看不出来。
我这哪是什么藏拙啊,只不过是我的工作方式和普通人不太一样,更加习惯自己一个人默默努力,再寻求契机,一下子爆发展示出来。
如果你进入一个公司,想知道哪些人比较厉害。
那就去看谁一做事就立马进入状态,不容易被外界干扰,你站在他旁边和他说话,他基本不理你,非要你加大音量或者拍他。
不难发现,很多人对于所谓的“内向型”人,有一种偏见。
内向的人,不爱说话、不会表达、不合群、沉默寡言,多数是个“loser”。
而外向的人,更加善于表达自己,能够迅速融入集体,更容易成为“成功的人”。
我曾经也因此困扰,且试图让自己融入大家,争取做个“外向型”。
结果真的是徒劳,去主动寻找别人说话,强硬融入别人,反而会让自己焦虑不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多次尝试之后,我算是放弃了。
放弃所谓的外向、所谓的融入,继续做我自己的事情。
因为常常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我也会做很多自己的事情,比方说工作之余干自己的副业,后来一个月副业收入5万多,超过主业。
因为经常看书看文章,我便开始写公众号文章,吸引了几十万的粉丝。
独处不是孤僻,而是一种选择。
只有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自己的事情,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行。、
2
独处,就是学会和自己对话,这是一项稀缺的能力。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公司里部门聚餐,十几个人在一起吃饭;
一群人在KTV唱歌或者在一些酒局上,明明人很多,在当时也能融入进去,但结束后,内心却感到空落落的。
记得之前罗永浩讲过自己的经历: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
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以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一群人狂欢远不如一个人独处时候更受益。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生活方式非常“别具一格”,他住在城郊,四点左右起床,九点睡觉,坚持早睡早起、跑步、写作,很喜欢一个人独处。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谈道:
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
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很多人并不能认识到独处的价值,殊不知独处才是提高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
3
与自己友好相处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纵观身边的人,大体分为这么几种:
第一:完全不能接受独处,喜欢人多热闹的感觉。
之前看过一个企业家,因为不能接受独处的孤独感,专门花钱请“朋友”在家里开派对、玩耍。
结果疫情期间,人员无法聚集,他也患上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
第二:喜欢一个人“伪独处”。
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躺在床上玩手机、刷剧,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认为这是很麻烦的事情,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做的事情都是些没用成长性的事情,还要美名其曰这是高质量的独处。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状态。
第三:真正意义上高质量的独处。
一个人独处,总能把事情干的很漂亮、完美,周末的时候,也不忘健身、学习、复盘。
第三种的独处是很难进入的境界。
人就是这样,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平庸。
独处是选择,是自发认识自己最好的途径。
和大家分享几个独处的小技巧:
1)一个人的独处,更要有所规律、计划,比方说我每天早起运动半个小时,接着吃饭、工作......有条不紊执行,保证效率。
2)既然有计划的独处,那就要执行起来。要么是对自我成长有帮助的事情,要么是能够赚钱的工作,而不是在家躺着,那不是独处。
3)做工作、有助于成长的事情,也要有所结果。思考做这件事是带给你钱还是其它隐形成长帮助。
4)如果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学会阅读,让自己成为有思想的人。
而往往那些真正不爱说话的人,思想是最性感的。
不妨在留言区说说周末的你都在做什么,和沈老师一起交流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