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千家山郭①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②。
信宿③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④ 功名薄,
刘向传经⑤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④裘马自轻肥。
【注释】
①山郭——村落。
②翠微——《尔雅》:“未及上翠微。”半山未及顶之处。又,山色青黛或近水之处草木丛生,均可称为翠微。
③信宿——一宿曰宿,二宿叫次,二宿以上叫信。
④匡衡抗疏--汉匡衡上疏直言,被贬官。
⑤刘向传经--汉刘向字子政,为人耿直,经术精湛,上书切言时政得失,汉成帝想重用他,为外戚所阻,不果用。
⑥五陵——见七绝《寒食》注。
【讲析】
这是秋兴的第二首。诗人虽流亡蜀楚,但系心家国,希望速返长安,故追究有家归不得的原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楚辞》)屈原这几句诗正好成了这首诗的主题。
早晨秋阳明朗,村落却静静的,为了排解我内心的苦闷,每天在江边的楼上坐着看青绿的山水。这两句写秋字,本来是“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的,但出游时,见到久住在江里的渔船,总是没有安定的住处,泛舟中流,去住不定。燕子还没去,此时故意在我这有家不得归的人面前飞来飞去,坐对翠微不仅不能“写忧”,反而引起无限乡愁。试问是什么原因把国家弄到这个地步?使我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呢?这是社会的悲剧,不是我个人的无能。看看历史,匡衡因直言而贬官,刘向因提出了正确的政治主张而不见重用,以致外戚弄权,国事日非,我不是也因直言贬官吗?杨氏兄妹不是擅权吗?这不正是“谗言高张,贤士无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吗?这就是我不得归的根原。既然贤人不在位,那在位的必然是小人;故同学少年,这些翩翩公子却春风得意,占据要津,整天的轻裘肥马在五陵里横行露道。国家到了这个地步,还不思进贤能,退不肖,则将来又将如何!所以等于“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的呼声。末二句不是抱怨同学不荐贤,而是批评他们的阿谀逢迎,窃据高位,而委婉地指责重用这些阿谀逢迎的人。
此诗顺序写来,层层深入。前四句接第一首写怀归之情,含“式微式微胡不归”之问,后四句写不能归之故,引用匡衡、刘向的典故,很自然,不露痕迹,因为江楼所感,浮想连翩,即景生情,则兴发于“渔舟、燕子”;缅怀身世,则锐思于匡衡、刘向;激愤流俗,则注目于五陵少年。围绕主题,极有章法,无斧凿痕迹,此所谓“不烦绳削而口合者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