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刷短视频,看到一个三人组合,一问一答的模式。一个漂亮有气质的女主持,会翻白眼,会挑眉。两个可爱的回答问题的中年男人,长得真的各有特点,穿的也很有特色,要不西装外面套个围裙,要不就一个穿着军大衣,另一个戴着棉军帽。但共同点是诙谐幽默,回答的问题易懂又押韵,搞笑的同时有一种天然亲切感。
女主持问:“儿时玩伴今何在?”请接下句。
儿时玩伴今何在?朝九晚五还房贷。
儿时玩伴今何在? 越南缅甸柬埔寨。
儿时玩伴今何在? 搓背洗脚送外卖。
儿时玩伴今何在? 摆摊卖菜市场外,
邂逅无言装不识,临别多给一把菜。
回答的真是好笑又贴近实际生活,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真的不涨粉都怪。
我想说说我的儿时玩伴儿。我们小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圈在单元房里,不跟外界接触,也很少有玩伴。我们那时家里都很穷,低矮的瓦房,院墙是土墙,家里的大门是“栅栅门”,虽然白面馒头是不缺,但是炒菜还是很少的,大多都是腌上一小缸咸菜,里面有辣椒、白菜帮子、胡萝卜、白萝卜、洋姜、藕把子,咸菜是顿顿离不了的,现在我仍然回味当年的那个味道,想想都流口水,一个小菜缸一年四季在院子里扔着,爱干净盖个盖子,冬天也不会冻,夏天也不会馊。除了吃咸菜,还有就是热了油炒点自家的豆瓣酱,放点葱花,馒头蘸酱也是很香的啦,记得夏天的时候,我掰半个馒头,抹点儿自己家的豆瓣酱。然后再摘一根家里种的黄瓜,再拿一瓣蒜。吃起来真的太过瘾了。
吃了饭就都出去找同伴玩儿了,都是邻居家的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有男孩,有女孩,因为家里条件都差不多,也不攀比,吃的都差不多,家里吃饭晚的就等一会儿,然后再一起去别家找下一个,凑齐了有五六个。玩的最多的是“过家家”,家里有一个空院子,在里面找一些瓦片儿,树枝啥的,当做锅碗、筷子,遍地的野草当做菜,还有但是玩的“纳子”、跳皮筋、踢毽子……我们都玩过。
再到后来,都长大了,玩的好的几个女孩都嫁人了,虽然都是邻村,刚开始还时常走动,但是后来都时兴外出谋生。她们从小都是吃过苦的,家里活地里活都干过,出去都是自已当了老板,卖小吃,卖饭,特别辛苦,但是赚的钱也不少,现在都有车有房,有的就在干活的大城市买了房子。孩子应该长大后就在外地安家了吧,好像就我是一个打工人,混的不怎么样。
过年差不多十年不见的发小联系上了,聚了聚,说了说话,到底是跟之前的感觉不一样了,虽然外貌没怎么变,但是不知道到底哪里变了,加了微信 ,说没事常联系啊,但是又快一年了,微信上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