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的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经过4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孩子成长地图: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能力成长,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适应社会。

1岁是可爱而难缠的年龄,也是培养安全感不可错过的一年;
2岁是又好气又惹人爱的年龄,也是培养幽默感不可错过的一年;
3岁是从友善到和父母对着干的年龄,也是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
4岁是狂野而美妙的年龄,也是语言表达能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5岁是开朗愉悦的年龄,也是亲子关系最融洽的一年;
6岁是叛逆而甜美的年龄,也是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7岁是沉静而敏感的年龄,也是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一年;
8岁是成长与欢乐交织的年龄,也是热衷思考、思维活跃的一年;
9岁是独立而执着的年龄,也是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10~12岁是独立又自我矛盾的年龄,也是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
13~14岁是叛逆与成长共存的年龄,也是逐渐成熟的青春期。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绪、适应能力、动作能力、力量和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生活习惯、自理能力、交流能力、遵守规则能力、探究能力、数学认识、语言能力、心智能力、读写能力都是不同的,而且还不是直线发展的。比如在3~5岁的时候,孩子能和不那么熟悉的人热情地打招呼,到了6岁后反倒不打招呼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更在乎自己的感受。但如果父母不知道,觉得孩子怎么变了,想尽一切方法去改变,最后不仅会无功而返,还有可能破坏孩子的归属感,破坏亲子关系,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仅不同年龄的孩子表现不同,同一年龄的孩子也因为性格、身处的家庭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更好的方式来理解孩子。
但是,很多父母往往并不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特质去了解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比如,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要到7岁左右才开始发展,但是有些父母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把孩子送进了“逻辑思维兴趣班”,这种学习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可能固化孩子的思维。又比如,父母希望孩子一上小学就能有学习的自觉性,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但实际上,孩子要到9岁,也就是小学三四年级才能有比较好的自控力和自我独立意识。提前高要求有时候会让孩子在被压迫的状态下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所以,在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和共情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一回家就做作业,或者不能显示出对学习的自觉。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应该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陪伴方式:
孩子0~3岁时,父母要做的更多是跟随他们,因为在这个阶段跟他们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也不必对他们过度关注,我们要做的只是改变环境并善用孩子对自己的特别关注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父母不需要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太多选择,因为他们还没有做选择的能力,也不太能承担选择的结果。比如:无须询问孩子喜欢吃什么,父母准备好营养均衡的食物即可;在孩子拒绝吃某种食物的时候,仔细观察和了解背后的原因,做一些调整。其次,用关注来引导孩子,多关注和表达你觉得孩子好的一面,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忽略那些“错误”。再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比较充分的身体接触,身体游戏会让孩子很快乐。最后,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照顾者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频繁更换主要照顾者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情绪化。
4~6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情绪有了认知,父母要善用一些游戏和互动体验来疏导他们的情绪。同时,这个年龄段还是幼升小的关键期,利用益智游戏提升孩子的能力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在这个阶段,规则的建立很重要,父母要明确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别(这一内容在第五章有详细介绍),确定什么是必须管的,什么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的。其次,这个阶段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玩中学”,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学术训练”,即以培训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小学和中学的内容相当于拔苗助长。在这个阶段,玩耍带来的能力成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特别重要。最后,父母要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关注外部世界,关注家人以外的其他人,学会面对社会的技巧和情绪管理方法。
孩子7~12岁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陪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需要尊重他们,多给他们机会尝试,多听他们的想法,善用沟通的方式,利用共情找到问题。
这个阶段,孩子犯错最多,是孩子本我和自我斗争最激烈的一个阶段,而且对父母和老师严格要求,因此,父母要有宽容之心才能让孩子有自我改正的时间和空间。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要等一等、忍一忍,看看孩子能否自己解决。如果不能,父母要思考如何搭台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此外,这个阶段也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父母的三观会切实影响孩子。父母需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观念会带来什么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孩子13~18岁时,家长就又要回到跟随阶段,在善用启发式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考,但无须给出答案,让孩子自己试错,自己成长。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的青春期。虽然青春期并不一定会带来叛逆,但是孩子的情绪起伏会比较明显。此时,父母不要完全跟随孩子的情绪变化,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同时保持平和。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力不从心感会加剧,因此父母给建议要特别小心。建议不管用,孩子会觉得父母没用;建议很管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没用。因此在这个阶段,用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好于直接给孩子答案。
此外,在这一阶段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父母会悲哀地发现孩子对同伴认可的需求超过了对父母认可的需求,父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在下降。这是非常正常的,父母要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

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会使教育变得轻松且事半功倍。家长应该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即使你不那么清楚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节奏,但因为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事情上,孩子就会重复正面的事情,从而良性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