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不起的我》书中,陈海贤博士为我们介绍了三种防御型思维的典型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陈海贤博士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烦恼,比如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挑战、害怕别人的评价,背后都有这三种思维的影子,只是我们并不知道。
而在这三种思维背后都有它们想要防御的东西。
比如,僵固思维,指的是僵化、固化的思维方式。它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企图通过固守一套思维方法,来保证自己不出错、不丢人。
所以,僵固型思维的坏处就在于,它会导致“脆弱的高自尊”,又好面子又不肯改,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应该思维,指的是那些总是想着某人某事“应该”如何如何,如果不是如此就不满意、不高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应该”,不仅指他人,还指自己“应该”如何如何。
“应该”和“希望”差别很大,一旦有了“应该”的态度,其实就是给自己、给别人套上了枷锁、带来了不切实际的期待,最后往往会落空。
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既有的规则,其中有关于世界和他人的,也有关于自己的。这些规则的坏处在于,它们会破坏我们的自主性,还会带来焦虑、抑郁、沮丧的负面情绪。
比应该思维更深一步的是绝对化思维,它指的是把一切事物都绝对化,通过夸大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论证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种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经常用绝对化思维任意扩大防御的范围,并最终让自己寸步难行。比如我们熟悉的“抬杠”,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里面充满着大量的绝对化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