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看到一段视频,主要内容讲,一位姑娘对着玩偶说话,玩偶会复述姑娘话语,复述的语调夸张变形很好笑,接着姑娘开始对着一群玩偶,试图让它们重复同样的话,希望达到啦啦队一般整齐划一时,意外出现了。姑娘第一声喊出后,一群玩偶们还很老实的重复,下一秒玩偶们听到之前复述发出的变形声调,继续重复变形声调,如此循环,以至于最后听不懂玩偶们到底在说什么。
会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不也是身处在变形的生活中吗,有这么一个段子,形容在搜索引擎上的结果,“我明明只是想看看简单的素食生活,没想到最后成为了极端素食主义者”。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回音壁效应,也称为信息茧房,当我们周围的朋友、同事、收到的信息都是某一派观点,出于社会认同的观点,我们会越来越靠近坚持这类观点,直到最后我们分不清,到底是我支持这一观点,还是这一观点裹挟了我。
2.
信息茧房不单发生于现代,即便是信息不发达年代同样也能产生。
《顺天时报》,它是清末民初的一张报纸。这个《顺天时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曾经是只有一个读者的报纸。
这里我先声明一点:目前,史学家对《顺天时报》这个史实还是有争议的。我们今天撇开它的真假,只把它作为一个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假设来说。
话说在袁世凯称帝失败以后,据说他如梦初醒,称自己是被骗了,而整个骗局当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本来是面向所有人发行的,但有人动手脚,做了一份给袁世凯量身定做的报纸,这个报纸的口号我觉得应该叫做“我关心的话题就是我的头条”。袁世凯每天就收到这么一份“今日头条”,上面全部是假新闻,是做这张报纸的人想让袁世凯相信的一些幻觉。
袁世凯每天读这张报纸,就发现报纸上原来有那么多的声音要求他称帝——他每天接受这种用系统化的手段制造出来的系统化的幻觉,慢慢也就相信了“原来我称帝是顺应民意啊!”
3.
保守主义和固执己见
如果说《顺天时报》是人为恶意操纵,造成信息建房,那么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保守主义,就是自身最大且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一群人,这中间有支持死刑的,也有反对死刑的,然后给他们同时读一份关于死刑威慑效果的材料。其实这个材料就是讲,死刑到底有没有威慑效果,在哪些情景下有,在哪些情景下没有。材料本身没有太多的倾向性。读完之后,他们发现,支持死刑的人表示更加支持死刑了,而反对死刑的人,表示更加反对死刑了,而且他们都声称这份材料给他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这种对信息的拒绝接受,甚至是曲解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心理上的保守主义倾向,即倾向于忽略,甚至曲解和自己原有观点相左的信息,不改变,或者说是极慢地改变自己的原有观点。
4.
阅读材料上我们还能自己挑选,如果我们只是笼子内的鹅,不断被填充自己想看到的材料时,那这困局如何破解?
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某宝、某头条和某度,有一哥们一天心生好奇,在引擎上搜索了“棺材”,并详细看了好几篇文章和商品,结果之后一个月完全是场灾难,无论是网页上的商品推荐,还是相关连接无一不指向丧葬行业,尽管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算法非常贴心的推荐青年人相关丧葬,身处茧房之中如何破壁而出?
我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包子,上面会提供各类包子,花卷,馒头,面包信息,但是我吃了那么多信息能不能给我换个口味呢,第二天我就想吃油条豆浆,能提供吗?想来不能。
5.
这不由让我想起《必然》中说的一句,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泡泡(信息茧房)中无时不刻强化这一趋势。而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扩大这一泡泡的范围,和别的泡泡融合,除此以外似乎别无他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