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068851/b9c2d00a744bbe03.jpg)
“春暖带云锄芍药,秋高和露摘芙蓉”。
——这是我偶然在一间旧药店的门板上看到的一副对联。春暖带云,秋高和露,多美的意境。简约的文字,巧妙的组合,就可以将这些熟悉的文字变得这样具有神奇的力量。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淡而悠远的意境让人咀嚼许久。
遇见这样的文字,就像他乡遇见经年不见的儿伴一样,虽有千言万语,旧忆如涌却只会说出这句话:好久不见啊!文字的表现力在汹涌澎湃的感情面前显得如此的软弱无力。如我现在要说出它的好,却不知从何说起一般。
有时候觉得,试图解释美是徒劳的。面对同样的文字,有的人有感觉,有的人毫无感觉,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美的东西是客观的吗?我认为,就对象的存在不存在而言,它是客观的,就美不美而言,它是主观的。所以,就这点而言,我们必须要允许多样化的存在。罗素早就说过:“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本源”。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一次在思想文化上的大碰撞,许多思想迄今为止还让我们深受其惠。但到了秦代,由于专制统治的强化,思想的钳制愈演愈烈,那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回了。
因此,美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但美没有一套放之天下皆适合的标准。只有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律,按照韵律要求,才能写出抑扬顿挫的诗歌;只有了解光线的配合与色彩的变化,才能画出符合要求的图画。
但仅仅这些还不够。不是吗?如果没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我们还能理解陶诗的恬静悠然吗?如果没有整个文艺复活运动的思想背景,我们还能理解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吗?然而这些就够了吗?依据这些相同的资料背景就能产生相同的美的感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不用我赘言。
秦始皇所做的“书同文,车同轨”是值得后世敬仰的伟业,可是他的焚书坑儒就让人诟病了。秦始皇想让天下的人都读一样的书,奴化天下人,好让他及其后代千秋万代地统治天下。只可惜,“希特勒来了又走了,德国民族是永存的”。这话是斯大林说的,说得非常透彻。不过,好像从秦始皇开始,后来的人都用类似的办法来对付人的思想,而且越来越精致。
从此以后,春秋时期的那种思想的繁盛局面,像历史上的一次昙花一现,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无怪乎黑格尔讲到人类的思想传统时说:“在个别国家里,……它的整个理智的活动是停滞不前的;譬如中国人也许就是这样,他们两千年以前在各个方面就已达到和现在一样的水平。”(贺麟译本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这样的话,实在值得我们想一想。
话题似乎扯得有些远了。其实,就像我遇到这副对联一样,它给了我一种美的享受,可是换作其他的人,可能没有什么感觉。我总不能把我的感受硬塞给他是吧?如果要这样去做,就应了一句潮汕俗语:赶牛上楼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