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获得,也有不同的失去,当然,这种获得和失去,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所有的获得加上所有的失去,才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一生。
当然了,如果总体的获得大于总体的失去,你会感觉这一生相对的成功,相对的幸福。相反,如果总体的失去多于总体的获得,你就会感觉这一生有点失败,遗憾也会多一些。
在单位里,我曾有这么一个长辈,在大家的眼里,他混得不错,业务能力很强,领导魄力也没得说。他很早就被单位破格提拔为当时最年轻的副主任,不到两年功夫,再进一步,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主任,再后来,副总,老总,扶摇直上,他的身上逐渐罩上了很多人求之不得的荣誉光环,拥有的话语权别人也无法企及,围绕着他,人在簇拥,物在聚集,以工作而言,无疑是一位妥妥的成功人士。
他在单位里,整天忙于工作,以办公室为家,加不尽的班,开不完的会,出不完的差,干不完的事,始终像个陀螺一样,永不停息地旋转,在各色人等中周旋。如果他把工作上给予他的回报,看着他的全部,那他也应该是满足的,幸福的。
但他心里始终有一个让他不觉得快乐和幸福的理由。
在他的生活领域,儿子却不是个争气的主。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他无暇过问,也很少过问,儿子自觉性差,成绩不尽人意,花起钱来却大手大脚,身上脚上不是名牌不穿。高中毕业那年,高考名落孙山。
没得办法,同事不想让年龄尚小的儿子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把他送到国外一个没名气的大学去留学。几年下来,钱花了不老少,但似乎没学到什么东西。毕业之后,儿子回到国内,干过几样工作,都觉得不合他意,不了了之,经济上始终不能独立。
如今,老同事也已退休多年,还不得不继续在外打工,以他年迈的身体,早出晚归,凭多年的工作经验,发挥着余热,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拿出自己的积蓄,补贴不成器的儿子,填补似乎没有底的深洞。
如今,偶尔还会在外面遇到这位老同事,他满头白发,脸色憔悴,全然不见了当年那种精气神。一谈到他那个儿子,他依然提不起精神,不是唉声,就是叹气,不停地摇头,无奈地苦笑,似乎不愿意提起自己心中的酸楚。
单位里,名校毕业生成堆,人才济济,后浪推前浪,浪浪逼人急。每个人只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段,发光,发热,真正属于每个人的高光时刻,其实很短暂,人家不可能始终把舞台留给你,始终让你冲在第一线。即使像这位老者那样,很优秀,很出色,也不可能让你一个唱独角戏。
从拉长时间的角度看,他的获得,他的失去,究竟该怎么衡量呢?他的获得加上他的失去,结果是获得有余,还是失去居多,抑或两项抵消,打了平手?
人的一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没有人只得不失,也没有人只失不得。人努力的方向,无非是尽量地让自己的获得尽量放大,让自己的失去最好缩小,让自己在整体上获得的多一些,这就够了。要想完全消除失去,只求获得,那是妄想,只会给自己徒添更多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