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年即将结束了,一直想把我和孩子们之间的点滴印记记录下来,周末批卷子时突然想到即将结束的这段行程,突然感慨万千,种种感动如潮水般向我席卷而来,即刻打开了电脑——
脑海里刷刷地浮现的是我明德班孩子的一张张脸,有犯错时的不安、有受表扬时的得意、有哭鼻子时的委屈、有甜甜的温暖笑容······太多太多了,想起某个孩子,某个细节,某个插曲会不由自主的笑起来。这是我的孩子,我深爱着的49个孩子!
感动于汲取与成长。
从刚入学时,歪歪扭扭只会写名字的水平到现在可以写出将近五百多个横平竖直的方块儿字。每天几个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教会他们。我在紧张又繁忙的工作中,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繁琐而又极具挑战性的教学,而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点点滴滴汇聚成河的教育中成长起来。有一天,我在外出学习培训的空挡间批阅孩子们看图写话专项练习卷子,看到了好几个学生的写话练习,居然用到了好多个成语,语句连贯、叙事完整,几乎达到了三年级习作的水平。一旁的王老师吃惊地说:“一年级就能达到这种水平?这是特例么?”我又让他看了几张卷子,班里应该有十几个这种水平的孩子。我觉得除了天赋之外,外界环境的熏陶也很关键。比如,我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大量使用成语,有时候,批评也是各种“含沙射影”,孩子们久而久之可能就积累了很多的词汇量。我清清楚楚记得我们班一位科任老师笑着和我谈起的一件趣事:她课间活动的时候偶然间听到我们班两个孩子在吵架,一个训斥另一个说:“看你那没文化的样子吧!”另一个说:“你才没文化了,你会写‘文化’这两个字吗?我会写!”
在我们班,领诵小班长在我未进入教室之前是可以边领诵边来回巡视的。有一次,我撞见了极为感人的一幕:小吉(领诵班长)站在一个孩子的身后,嘴里诵读着,一手举着书,一手在给那个孩子翻红领巾。我想到了一个词“耳濡目染”,因为我经常有这个习惯,路过谁的身边发现哪里穿戴不整齐就习惯性的上手去给整理衣冠。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细细点点的晨光洒在这些孩子身上,像极了天使。
细数来真的是很骄傲,我为我的孩子们而骄傲,也为自己的“润物细无声”而骄傲。孩子的可塑性是如此之大,汲取和模仿的能力是如此之强,成长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感慨万千。
感动于独立与蜕变。
刚分班时,我总觉得我们班级的孩子整体年龄偏小、体质偏弱、独立性偏差。于是,刻意的去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经常让他们去“上传下达”。记得有一次中午放学,我从办公室来到每次放学整队的固定地点准备带他们出去,结果场地空无一人,带着微微的恼怒回到教室找寻,结果依然没有一个身影。突然有些紧张,满操场找了一圈,结果一群小家伙在校门口整齐的站着等呢,我上前询问得知:原来固定集合的地方停着一辆大卡车,有“安全隐患”,所以他们商量后擅自决定到校门口处集合。听了解释之后,我笑了很久。“安全隐患”,呵呵,你们真可以,那辆车停一上午了就压根没发动过!心里满满的欣慰,我的孩子们,真亲!
与此相反的是我想到了他们刚入学的时候,整整两个星期的常规训练,差点就奔溃了。各种奇葩的问题,各种问题百出、措手不及的状况。就一个“先举手再说事儿”的课堂常规,就闹了好几出哭笑不得的故事。还记得是小杰,我正讲课的呢,突然尖叫:“老师,我的鼻涕快滴到书上啦!”我一看,气不打一处来,“那你赶紧擦掉呀!再说,为什么不先举手?要说话,先举手!得说多少次你们才能记住?”“老师,你不是不让手乱动么?再说,我们幼儿园里有抽纸,你这儿又没有,我没带。”“······”然后,我掏出自己口袋里的纸巾,憋着内伤递了过去。小插曲刚结束没多久,又有一个孩子弱弱地举起了胖乎乎的“小爪子”,“你又怎么了?说!”“老师,我饿了······”“······”
感动于反哺和懂事。
记得有一次孩子们去上体育课了,我在教室里批作业,突然胃痉挛瞬间不能动弹,头上直冒冷汗手机也没带,心里有些慌乱。这时下课铃声响了,不会儿听到了孩子们吵吵嚷嚷的声音,居然瞬间觉得好有安全感。先进来的小杨率先发现了我的异样,凑过来问我怎么了,我说:“老师肚子疼,你帮我去办公室接杯水并把手机拿过来。”一分钟不到的样子,小杨同学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了。我赶紧打开水杯一喝,是冷的。“怎么是凉水呀?饮水机不开的?”小杨同学说:“我怕开水太烫你一时喝不上么”,也许是胃太疼了,我盯着那个被小手弄得脏兮兮水杯,心里最柔软的那个部位有些颤动。
还有一次课间活动的时候,隔壁班的老师进来和我说一了几句话,忘记安顿了个什么事儿,临走时说了句玩笑话:你要是忘记了小心打死你的。我笑了下回过头来和教室里的孩子们随口说了句:“她要打死我。”结果,结果,小刘同学刷的站起来,平地一声雷地说:“她动一个试试!”其他孩子们也都一副义愤填膺准备上战场的架势。我被吓到了,真的吓到了。玩笑话不能乱说,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也好想过去抱抱他们,但是又怕这个举动暗示孩子们可以使用暴力。人们常说“女儿是件贴心的小棉袄,儿子是件防弹衣”,我有这么多的小棉袄和防弹衣,怎能不温暖,怎能不勇敢?
小乾是个特殊的孩子,开学一个多月后他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短暂的一个月相处,其实我觉得我们之间并不亲密。可是,隔段时间他就会给我发语音。就在前几天,他爸爸告诉我,他需要我的鼓励。电话打通了,我搜肠刮肚地准备了一箩筐的鼓励性语言和故事,一句也没用上。孩子不紧不慢地和我讲着他的近况:“我从ICU的病房出来了,现在进入了第九个疗程,还是只能吃流体食物······老师,现在我左手的另一个管子拔掉了,只有三个针管了,其实也不太疼。我脸上的溃烂已经痊愈了,就是现在屁股上又开始了······老师,我大概国庆节就可以出院了,我还要到我们明德班里,你来看我好么?我给你发地址······”“孩子,老师一定去看你,也会一直等着你归队,老师现在有个急事,下次再聊吧!”我匆忙的挂掉了电话,我怕我徒然没有鼓励到他反而会将自己的脆弱带给他不利。还记得他略微黝黑的笑脸,刚入学时普通话也说不利索,而现在,娓娓道来的一连串的医学术语让我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我不断的告诫自己: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仅仅把他们划分为:基础好的、差的;有学习潜力的、没有的;其家长负责的、不负责的;机灵的、迟钝的······每个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天赐宝贝,我们尽可能的带领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哪怕学不会游泳、到达不了彼岸,也可以在我们的扶持之下感受到水的温度、共游的乐趣。让他们多多少少的沾染点墨香,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起码可以保证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是积极的,起码是无害的。我想,这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儿吧。我的家长经常和我说我给了他们太多的感动,其实,感动从来不是一厢情愿自发的事情,是可亲的家长们给了我一群可爱的孩子,带来了持久的感动,让我们能够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将这样的感动写一封情书,寄给我自己。孩子们,这一段路,老师已竭尽所能地陪你们走过了。
收笔于2017年6月25日晚
一纸诉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