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什么是糖尿病,下面就该说说怎么治了,治病就得有药,真是一句废话。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细分为1型、2型两种。
1型糖尿病病人主要是身体里胰腺上分泌胰岛素的贝塔细胞出了问题,导致胰岛素缺乏。
治疗的办法,第1步是找到替代胰岛素,第2步是精确控制胰岛素的释放。
自然界并不存在天然胰岛素,所以,要从动物身上寻找。
这个事情取得突破的是1920年代,加国的班廷医生团队,从找到了胰岛素开始。当时采用的办法是从动物的胰腺上来提取胰岛素。为此诞生了世界上两个著名的胰岛素生产的龙头公司。一个是老美的礼来,一个是丹麦的诺和诺德。不过在当时说了,这种从动物身上提取胰岛素的方法可行。但是量太小,所以胰岛素贵如黄金。
说一个数,一头猪只有一个胰岛,要提取100克的胰岛素,需要1吨动物胰腺。产量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不过副产品猪肉是不缺了,解决这个难题要等半个世纪后。
1973年美国的科恩和博尔发明的DNA合成技术,人们开始通过基因合成,通过大肠杆菌来制造胰岛素。通过这个技术,才能让胰岛素真正实现了量产,真正的惠及到每一个糖尿病病人。
回到开头,胰岛素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下来,就该解决胰岛素量注射量的问题。
在人体中,胰岛素控制血糖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当控制血糖的部件出了问题后,糖尿病人就得把血糖的控制由自动转化手动控制。
根据吃饭的节奏,食物的营养成分,一日三打才能把血糖控制住。时间长了,打针的部位会被针头扎称成筛子。针对这个痛点,科学家利用基因合成技术,开发了长效和短效胰岛素,来针对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波动。再进一步就开发出模拟胰腺功能的胰岛泵。
2017年美国敦力公司开发了670g胰岛泵。不过说真的,这个产品不仅不好用,而且价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不过比每天扎针总算又进步了一点。
当然了,调控血糖的调控精度和人体的胰腺调节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要真正利用生物干细胞技术,培养出一个人体真正的胰腺组织来移植,和人体原有胰腺组织来媲美,恐怕还要等很长的时间。
说完了1型心糖尿病用药,下面就说说2型糖尿病的用药。
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是二甲双胍。这个神药发现和胰岛素可以说是同步的,不过在胰岛素的光芒掩盖之下,这个药物一直处在老二的地位,直到2000年的时候,才被人们普遍接受使用。
这个药在治疗二型糖尿病,口服,简单,有效,但原理至今还说不清楚。
这个药的来历也有点偶然。最开始是羊吃下这种叫山羊豆的草会大量的死亡。研究发现其中所含的山羊豆碱有快速降低血糖的作用。这就是二甲双胍,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一直慢慢的等,这一等就是七八十年,有一种等到花儿都谢了的感觉。
而如今这种药成了2型糖尿病首选用药。这个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降糖效果特别明显,而且有延长病人寿命的迹象。所以在美国有些地方把它当做一种长寿的药来服用。这种风气将来是否也会在中国大地刮起?不得而知,但这个世界真的充满偶然。
这让我想起治疗白血病用的砒霜,还有治疗心脏病的伟哥。还有氯胺酮(k粉),麻醉剂成了治抑郁的良药,还有就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痘痘,真的是无意插柳柳成荫。
在治疗糖尿病,虽然有二甲双胍这个神药,但是科学家也没有因此而闲着。根据已掌握的原理,开始在胰岛素的起效近端和末端,开始使力。
这里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常识,生了病,输液比打针起效快。在对糖尿病的治疗观察中,发现与此相反现象。打一针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居然比吃馒头还慢。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胰岛素在起效过程中。有一个类似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动作。在吃饭的时候,身体有一个机制提前叫胰岛素做好准备的动作。
科学家们经过寻找,在小肠中发现了一种由三十几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它的名字叫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这个蛋白就起到了喊一嗓子的作用,提前唤醒胰岛素分泌。但这个蛋白起作用的时间相当短,也就一两分钟。
于是,于是科学家就根据这个缺点,开发了时间长效的蛋白分子。有点妈妈喊你回家,喊一嗓子不行,就一直喊下去,直到你回来。根据这个原理开发的药品叫做X格列汀系列。
很久以前就发现,糖尿病人尿的糖分比较高。在这里工作主要是肾脏。肾脏起作用,总共分两步:第1步,分离血液里的血红细胞和白细胞;第2步,回收氨基酸,葡萄糖和有用的盐分,剩余的部分就全部当废物尿排出去。
到了关键时刻了。我们能不能把应要回收的葡萄糖继续排出去,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呢?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找到了这个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针对这个发现,科学家开发了一系列的格列净药物。
人与糖尿病的战斗,看似一场人与疾病的战斗。可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惰性与自律战斗。特别是二型糖尿病人。在人的身体里有一种好吃懒做的基因。它曾帮助人们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更好地保持身体的能量,生存下来。然而,工业化的200年,仅仅200年,然后我们大部分人就到了丰衣足食的天堂。那还说什么?那就甩开腮帮的吃吧,那结果就是只有一个,胖子满地都是,结果就不多说了。
胖了如果不想锻炼,也可以用用二甲双胍减减肥。
本文灵感来自得到王立铭的《给忙碌着的糖尿病医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