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去接一个三方咨询公司的一个讲师,这很要命,因为我是一个不擅长搞接待的人。
小时候家里来客人,爸妈临时出去让我接待一下。结果,我跟那个客人静坐了一上午。临走时,客人很小声地问我爸,你家孩子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在接讲师回来的路上,为了打破沉默的尴尬。我对讲师说,我看过你之前发给我的行事历,您一个月还要去三四家公司讲课,每次都连着讲四五天,身体吃得消吗?
他说当然吃不消啊。
我说你每场出场费都不菲,每月去一家公司讲课,就足以过上神仙似的生活,既然身体吃不消,干嘛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他笑着说,如果我现在每月去一家公司讲课,你怎么知道以后我肯定能保证去一家公司讲课呢?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不是为了上进,或许仅仅是为了能留在原地。
02
为了接待这个讲师,我还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2009年左右,他同他的合伙人辞职出来创建咨询公司。当时针对保险行业实务项目推动的咨询公司还不多,他们公司业务非常抢手,每场项目的培训和咨询费都近百万。
很快,他们这种模式就被其他公司复制,价格竞争和项目质量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的业务不断地稀释,价格不断下调。到最后,公司因业务跟不上,客户对项目质量要求越来越好,公司宣布解散,他和合伙人各奔东西。
公司解散后,他不断反思行业特征和原来咨询项目问题,对各家公司和行业进行了一年时间的深入调研,对项目和培训课程进行改造升级。
一年之后,他自己成立一家咨询公司,通过在一家保险公司免费项目试点一炮而红。
现在,他已经成了行业网红级的人物,业务收入回到了以前那家咨询公司最鼎盛的时候。
03
相比,我认识的另一个讲师就不那么“走运”了。
五年前,他来我们公司讲过一堂课,大家的评价好到爆,说“有激情”、“感染性强”、“观念很先进”。
后来不断邀请他做各种论坛主讲嘉宾,门票从100元涨到500元依旧一扫而空,一度还出现内部倒票赚钱的行为。(我内心很谴责这种倒票行为,凭啥我没想到这种方法啊!)
如今,邀请他来讲课,讲师还是那个讲师,课程还是那个课程,观众还是那群观众,他讲到深处依旧会解开衬衣扣子拍着肚皮大声呼吁。
然而,大家的评价是“观念老套”;“课程太Low”、“课件排版太乱”“段子太俗”,后来公司出钱免费让大家学习培训,都很少人参加。
最冷清的一次只有十五个人参加,要知道他以前的课程参加人员都不会低于五百人的。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培训和咨询行业非常残酷,你的软件不升级更新,早晚会被用户抛弃。
04
努力在不同的阶段总会赋予不同的意义。
很多时候,努力是不得已的事情,不是为了多么上进,而是能够留着原地不往后退。
几年前,班上不少同学去了报社等媒体,顶着“无冕之王”的帽子混得有声有色,现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杂志报纸有的停刊,有的从日报变周刊。
努力适应,能力强的同学纷纷转型,要么转战互联网、新媒体要么出来创业。稍弱的就呆在原地,像呆在一艘漏水的船一样,等着下沉。
吴晓波评写《腾讯传》时,用一句话简短总结了腾讯的成长:产品迭代,小步快跑。
腾讯从做原始的即时通讯工具,通过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维持住了他在互联网的江湖地位。如果腾讯一直停留在QQ和QQ空间等最早一代的产品上,别说如今的呼风唤雨,就是做到饿不死喝口粥都难。
现在的知识迭代也非常快,很多传统思维观念早被颠覆,如果不努力更新自己知识层,我们不知不觉就落后了。
我始终记得一个创业者说过一句话,我感觉后面每时每刻都有一只狼在追我,我必须不断奔跑,因为我一旦停下来,那只狼就会扑上来把我吃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