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的王勃真的是个天才,他写了一首诗叫做《滕王阁》。其诗如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了这首诗也就罢了,关键让人吃惊的在于王勃还在诗之前写了长长的一段序。序比诗长!序当中提到的景物和心情是细节描写,各种比喻,骈体句的使用,使序显得文采非常,让人大呼痛快淋漓。可难就难在写过描述细节的序言之后还要来个概括“中心思想”的诗。要说诗单单只是序言的重复,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贵的是王勃在序后之诗中还是写出了精彩之笔。有言云“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可王勃在这里用自己的才情写过序之后又以锦心绣口写出了《滕王阁》诗,话说他绝对担得起童年被人叫做“神童”的称谓。
但凡上过高中的同学都背诵过《滕王阁序》,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脍炙人口,可今天我们只说说《滕王阁》这首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一句,点明了作者写诗的地点。所谓滕王阁者,就是滕王修的一个楼阁的意思。所谓滕王者,是李渊之二十二子李元婴。把话拉回来,第一句诗说明作者写诗的地点的同时还直白的说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和地理位置——江边。值得注意的是古诗很多时候都是在高山和大海为背景的前提下由作者“妙手偶得之”的。看,第一句当中的“高”和“江”,使得山水之意皆存。山高人为峰,要的就是视野开阔,相应的楼高加江低,视野也不狭窄。每临江边就多情,这是人之常情,你我都概莫能外。此时,山之高和水之情都铺垫好了,接下来就要出现些人事儿了。从视角来说,第一句是远观,从远处看到了滕王阁的形态。
“佩玉鸣鸾罢歌舞”。这句话说得就是作者和友人在滕王阁歌舞宴饮的事。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一句的景和第二句的情,在此时交相呼应,相辅相成。也有人说此句描写的歌舞宴饮是写滕王阁当时修成之时宴饮的场景,话说,这样理解更好,因为诗写成之后解读的过程类似于重新写作的过程一般,这样理解也不差。按上述理解,一方面歌舞宴饮可以理解为前辈滕王修成滕王阁之后的庆祝景象,一方面还可以结合作者跟友人畅饮取乐的场面,至此就会产生前后两代人的场景呼应,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再从视角来看,很明显,第二句诗的描写已经离滕王阁近在咫尺,亦或者已经处在滕王阁之内,因为不在滕王阁里你如何知道滕王阁里有歌舞?是,歌声你是能听见,但是高楼上的舞姿你平地之人如何见得?因为从舞字中可以知道这个视角处在滕王阁之中。
“画栋朝飞南浦云”。很明显,从视角就能看出第三句是作者站在楼上观景的情景。视角线路是这样的:作者视线从滕王阁短梁上的多彩油漆美丽图画延伸到了楼外天空中的云彩。结合下一句,需要知道“朝”字之意。“朝”在这里是指早晨,读作“zhao”,可不能读成朝代的朝。“朝”之意何在?让我们联想一下,有朝即有暮,所谓朝朝暮暮嘛。也就是说下一句中极有可能有“暮”在出现,否则作者根本就没有必要点明那些云是“朝”云,大可写成更有形象感的“画栋淡飞南浦云”、“画栋轻飞南浦云”。宕开一笔来说,第三句中的景象也可认为是作者的想象,但根据诗作序言和上下文来说,应该认为是作者看到之境更加妥当一些。
“珠帘暮卷西山雨”。猜到了,我们可以事后诸葛亮一般的捶着胸脯说,“我就说会出现暮字的!”,果然出现了“暮”字。结合第三句,可以说三四句是对仗工整的好对联。看,“画栋”对“珠帘”,“朝”对“暮”,“飞”对“卷”,“南浦”对“西山”,“云”对“雨”,对仗的确工整。从字法来看,第三句没有第四句好,因为第四句中出现了一个“卷”字。请各位猜猜看,这个“卷”该如何理解?是把珠帘拉上去呢还是拉下来?细雨纷纷的时候还看雨呢还是放下帘子睡大觉?从语言的角度推理一下也能搞出来,珠帘由上往下那叫“放”,很轻松的把拉住珠帘的细绳解开,珠帘自己就掉下来了,所以我们平常说“放下帘子”,相应的放下帘子是要与外界隔绝了,是要睡觉了,所以才放。相对的“卷”,珠帘是由下而上卷起来的,因此才需要一点点卷起来,挺费时间的一个动作。既然要卷起珠帘就是要看外面的风景,可外面的风景是愁杀人的细雨啊,有啥好看的?说明作者心情也是很惆怅的,也有现实愁绪在心中,好看着雨丝倾吐一下愁绪而已。同时还得点明的一点是,“朝”和“暮”字又说明了作者闲散无趣的心情,为下一句的出现打下了铺垫。为何?我们一想就知道,作者你凭啥说早上看见了南浦云晚上看见了西山雨,还不就是有些时候实在惆怅无聊就在楼上呆了个一整天,从早到晚看风景啦。真的是这样,人只有在无聊或有闲暇的时候才能愁绪满满,你忙起来哪有你伤春悲秋的时间!不信你买个股票试试?不信你去打工试试?股票不跌死你,老板不打死你,还让你一天到晚看风景,作死吧你!
“闲云潭影日悠悠”。第五句,我们又猜到了!他就是在一天到晚看风景。第五句中的字眼我觉得在于“闲”和“悠悠”之中。这两个词以复沓之法重申了作者的无聊心情。人闲了之后看云彩也是闲的,你看作者上看“云彩”下看“潭”,闲散无聊之情可见一斑,况且后面又来了三个字“日悠悠”。看云看潭水是一分钟么?不是,人家是一整天,“日悠悠”三个字说明作者无聊惆怅持续的时间之长。
“物换星移几度秋”。第六句以问者的姿态在问闲云和潭水,其实也是问自己和读者,我这么无聊惆怅的蹉跎了几个春秋?文人对物换星移格外敏感,作者亦然。既然知道物换星移,既然知道身边的事物一年一个样,那么是个人就会问及自身“我呢?我成啥样了?”。结果作者一看自己都不好意思说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第几年了,因为作者的人生境遇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在蹉跎岁月中无聊惆怅,一遍又一遍以“怀才不遇”自伤自怜。
“阁中帝子今何在”,又是一个问句。这句问的好,首先作者以一种“万事皆成灰”的姿态说明了帝王将相黔首布衣都有的归宿,说明了一切世间事物都会面临在时间的长河里被遗忘的残酷现实,这里面的话就是说,“修滕王阁的滕王你在哪里呢?还不是跟普通百姓一样,遗落在时间长河中?这一点上我跟你一样,尽管你曾经飞黄腾达飞扬跋扈,现在看来也无它,江水还在流,可你却不在!”其次,让我们展开联想,可以理解成这是作者在呼唤当朝圣上关注自己呢。阁中帝子可理解为滕王也已可理解为坐在长安宫殿里的当朝皇帝,理解成滕王是说万物都会烟消云散的主题,理解成当朝皇帝是说“我这么有才你怎么还不来召见我?皇帝你在哪里?”的低调思索。
“槛外长江空自流”。结合上一句,我们也可以把此句理解成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对上一句的反衬补充,“阁中帝子今何在?”,问句问出了滕王已不在的现实,后句作出了“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注解。看长江还在呢?滕王你却不在了。不过没关系,过两年我也会不在了,长江还是会流下去的。前句问,后句答,一问一答中显出了对人生无常和物是人非的寥落寂寞之感。第二个意思是,是对上一句的反讽。“阁中帝子今何在?”,要是帝子是指当朝皇上,那么“槛外长江空自流”的长江指的就是作者自己,我有着“大江”般奔涌之才你却弃之不用,却视而不见,使这造福社稷的才情空荡荡落寞寞无聊聊的浪费下去。话锋一转,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夸作者埋怨人埋怨的好委婉啊。
总结一下吧,这首诗,先景后情,景情结合,前四句描写空间,后四句渲染时间,使得全诗让人遐想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