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长达20年的超大规模城市建设与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战略举措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地理格局。目前,我国已有7个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型城市。未来十年,我国城市化发展将继续推动人口向大都市聚集,超千万城区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数量有望提升至20个以上。伴随着超大规模基础设施体系的形成,我国沿海港口的通过能力、高铁与高速公路里程早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如今,我国以超大规模建设增量驱动经济增长的策略效应红利期已基本结束;而通过创新技术赋能驱动的超大规模存量市场持续更新迭代的红利期则更为长久,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供给侧引擎。这里所说的超大规模存量指的是以巨量人口基数与迈入世界高收入地区的人均水平为支撑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国内超大规模产业生产体系,以及通过持续巨量投资建设形成的国内超大规模城市市政硬件设施与超大规模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尽管我国人口增长已陷入停滞,但如果国家能够稳固驱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两大基石策略(即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坚定不移地维护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未来将有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从人均GDP1万美元向3万美元的发展仍将推动中国内部市场的超大规模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成熟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社会运行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在我国快速迈向超级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在国家政策层面,需要逐步调整发展策略,推动服务型社会建设,将重心转向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着力改进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服务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共识与合力。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与有效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各界需要以建设性态度多渠道、多层面积极参与,持续共同推动。
未来,我国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业化进程仍将延续,从而驱动中国就业结构的持续调整。服务业在我国就业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提高,研发与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将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主动力。在技术应用层面,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行业生产管理、社会运行管理、民众日常生活的赋能,将极大改变全社会的运行方式与个人生活方式,为社会发展与行业变革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无限可能性。
迈向小增量与超大规模存量的服务型社会是我国未来10~15年的重要发展剧情。这对长期服务于我国超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基建狂魔”精英们的职业生涯前景构成了巨大挑战,但也为行业精英们调整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你可以守住原有的行业阵地,为国内“小增量”工程建设市场提供更为精致的高品质技术服务,成为精品玩家;在放在全球,中国的“小增量”也是世界级规模。或者进军境外发展中国家的工程建设市场,成为国际玩家。你也可以敞开心扉,拥抱新技术、新领域,切换到服务于超大规模存量市场的新赛道,成为拓展新业务领域的主流玩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