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大脑

作者: Noetics | 来源:发表于2015-06-28 23:36 被阅读647次
    意识与大脑

    如果说意识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人死后意识会离开身体并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那么,意识究竟是不是从大脑里产生的呢?
    意识是生理反应的产物?
    我们用锤子敲击钢板,钢板就会变形,同时钢板也会对锤子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将锤子弹开。在这个过程中,钢板自身会发生某些变化,也会对锤子施加影响。传统科学一直认为,意识的形成也与此类似,它是人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反应的结果既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影响,又能改变人脑的结构。
    不过,比起钢板来,人脑的结构要复杂得多。人脑由100多亿个脑细胞组成,每个脑细胞都有许多神经突触与其他脑细胞相连。这些脑细胞互相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刚出生的婴儿由于没有受到过多的刺激,大脑中脑细胞彼此之间的连接强度都差不多。随着婴儿与外界的接触不断增加,外界的刺激也不断作用到婴儿身上。当婴儿的感官接受到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转化为电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在大脑中沿着特定的神经通道传导,最后对外界刺激形成反应。
    外界刺激使得大脑内某些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而不经常受到刺激的神经通路则逐渐失去连接,由此大脑各个脑细胞之间就形成了这种特定的连接。这种连接使大脑看起来就像一个复杂的电路板,而连接感觉器官和肌肉的神经通道就相当于电路板的输入和输出装置。
    因此,传统科学认为,意识存在于大脑生理反应中,依赖于大脑的营养供应,意识依赖于信息的刺激反应,而不能独立存在。人类的意识在其生理机制方面,其特性与其它动物相比,只有复杂程度的区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表现为一种很普遍的生物电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
    意识是超越大脑的
    然而,这样一个生物电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如何能产生主观能动性呢?如何能作出脱离外界刺激的决策呢?毕竟我们的意识有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力,我们经常超越外界刺激产生自我意识。例如,你正坐在屋里看书,突然听到屋外传来一声巨响,你会被吓一跳,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这是大脑信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但是,这个外界事件却导致了你进一步思考:“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东西摔碎了吗?我要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你会想:“没什么大不了,管他呢,我还是继续看书吧。”这个独立决策已经超越了大脑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面对同一个外界刺激,如果每次我们都作出同样的反应和选择,这说明刺激与反馈机制在起作用。但我们作出的选择常常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这意味着,意识是在行使独立的选择权。
    再举一个例子,你大街上走路,迎面走过来一个陌生人。假设你不由分说当面给他一拳,这个陌生人会作何反应呢?他可能暴怒,跟你打起来;也有可能会大吃一惊,转身逃跑;还可能以为你是精神病人或恐怖分子,赶紧打电话报警。所有这些选择不仅仅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是意识的独立选择。
    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说明在一个大脑里有着许多不同的“意识”。比如,著名的异手症,如果一只手扣衬衫,另一只接着就把扣子解掉;如果你的一只手将点燃的香烟放在烟灰缸上,不听话的手可能会伸过去把烟掐灭。这种对抗还不算严重,有时候不听指挥的手还会非常暴力,它会对你又掐又打,会借助手边的工具将你的衣物撕碎,甚至企图扼死你。异手症患者的大脑里似乎住着两个不同的意识。
    还比如,有许多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的患者,其每个“自我”都有一套完整的记忆与性格,各自独立且独特的行为模式与思考方式,这都强烈地给大家一个感觉:这颗脑袋里住着许多人,而且轮流出现。
    更进一步来说,假设克隆一个你,然后复制大脑里的所有记忆,连神经网络的链接模式也克隆过去,结果就是得到两个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完全相同的人,但是两个人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意识,他们仍然各自有独立的意识和判断能力。这就意味着意识是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

    大脑只是意识的载体

    1934年,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有几位心理学家想做一个离奇的心理学实验,让罪犯躺在床上,告之将以放血的方式执行死刑。然后,心理学家用木片在罪犯的手腕上划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打开,让犯人听水的滴答声。随着滴嗒、滴嗒的声音持续不断,罪犯的脸色变得苍白起来,好像真的失去了血色。又过了一会,罪犯的呼吸微弱起来,最后罪犯终于面色苍白地死去。这个罪犯是怎么死的,是他杀还是自杀?
    心理学家最后得出结论:人类在生命彻底无望的前提下,有时会强行终止自己的生命,这就叫“意念自杀”。当放在铁路上的人听到火车隆隆渐近,身下的铁轨发出轻轻颤动时,挣扎着要逃离危险,但他又被装在袋子里死死捆着,他知道是无法逃脱了,为了免受被火车分尸之苦,早在火车离他尚有近百米时,他就自己终止了生命。从这些实验可以看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生命也就变形了。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神经生理学家埃克尔斯总结他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新观点:大脑的兴奋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识。他认为人有一个独立于大脑的“自觉精神”,大脑只是它的物质工具而已。他说:“我们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某个时期,就具有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能力,这种人的‘灵魂’,使我们具备了人类的特征:意识、思考、爱、恨、怕等。”他推测,人的肉眼看不见的“自我”在物质大脑死亡后依然活着。
    这就是说,意识是独立的精神世界,它只不过以大脑为物质载体罢了,它附着于我们大脑的100亿个脑细胞上,通过神经突触互相传递信息,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意识是超越空间限制的,我们不能以任何直接的方式看到意识的存在,在脑手术中也找不到意识。
    意识确实需要借助于大脑实现自己的功能,但它并不依赖于大脑,也不会随着大脑的死亡而消失。这就像一部小说可以印刷在纸张上,也完全可以以声音的形式存储在磁带里,或变成数字存到计算机里。不论形式如何变化,这部小说的本质始终是没有变的,即使我们把小说的载体销毁了,小说本身仍然留存于世。以此推论,当意识离开身体后,以另一种形式去到其他不为我们所知的系统中,继续活下去,这显然也是可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识与大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ve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