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纵横之风,应该得益于文化元典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之流,喜欢在著作中设置问答、论辩的形式,大多注重说理、雄辩,对前辈的学术观点多有质疑,推陈出新。
所谓纵横家,是先秦时期谋士、外交家、战略家的特殊群体和学术流派,在东周列国中事无定主,反复无常,或纵或横,谋取特定的政治利益,以此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纵横”一词,最早出现于《鬼谷子》。《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一般认为,前者号召联合,偏于阳谋,后者离间列国,偏于阴谋。它始创于谋圣鬼谷子,包括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公孙衍、陈轸等。中国古代每逢历史变革时期,都有一些著名谋士为君王、将帅们出谋划策,左右政治局面和动向,可谓“一言兴邦”。
纵横家崇尚纵横术和兵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调辞令策略的重要性。反映先秦时期纵横家言论的著作,主要是《左传》《战国策》,而不是《鬼谷子》《孙子兵法》。由此可见,纵横之风其实是主要强调辞令策略在游说、论辩、策对之时对纵横术、兵法的运用。抛开先秦时期纵横家的特定概念与范围,后世在游说、论辩、策对之时运用纵横术、兵法的人,均可称其为具有纵横之风。比如汉代的贾谊、晁错、刘安、司马迁,一直延续到汉末、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司马懿等。其共性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百家争鸣,舍我其谁。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强调辞令、谋略、谋士的重要作用,创造了古代中国最经典的“谋士文学”,由此投射出强烈的纵横之风。换句话说,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不仅参考了《三国志》《《三国志注》《三国志平话》以及元杂剧“三国戏”,还参考了《左传》《战国策》以及《鬼谷子》《孙子兵法》。该小说中,围绕着三国争战,一大批军师、谋士粉墨登场,左右着政局和格局。跟军师、谋士纠缠在一起的,还有辩士、名士、文士,喜欢评点辩论,谈玄说理,口若悬河,高屋建瓴,指点江山,有些自命不凡,张牙舞爪。如曹操早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刘备三大谋士诸葛亮、庞统、法正,袁绍两大谋士沮授、田丰等。在这里,纵横之风体现于君臣奏对、外交辞令、清流议政、长篇独白的口头论辩,体现于奏疏、表策、檄文的书面论辩,体现于政论诗歌、自述的文学吟诵,且大多文辞浮夸,感染力强,洋溢着三国魏晋的名士风流之态,因为深受《左传》《战国策》的影响。
首先看口头论辩。这其实始于汉末名士许劭定期举办的“月旦评”,依据相术、言行,对社会人物进行臧否、褒贬,而这种权威性的鉴赏与评价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影响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变化。这种专门性的人物评论是人物品性的“等级鉴定”,类似当今的“脱口秀”“商品广告”。曹操被许劭评价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一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此声誉鹊起。
《三国演义》的口头论辩之风的一些节点大致如下:汉末乱世,刘备在幽州做生意,在酒局上纵论时局,认为黄巾起义祸乱天下,“时势造英雄”,群雄割据,大有作为,于是桃园三结义,搭起最初的班底。沮授对袁绍说“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惜未能得到重视。毛玠对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战略规划,最终帮助曹操统一中原。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指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提出占据荆州、益州、汉中,“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其间穿插司马徽和“隆中四友”,颇似鬼谷子及其四大弟子,而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足见司马徽才是《三国演义》的“隐秘主角”。
还有鲁肃与孙权、周瑜与孙权的策对(孙吴版的两个“隆中对”),皆提出孙吴与曹魏“二分天下”的战略规划,皆欲置刘备、诸葛亮于死地。在此语境下,孙刘之间有了两次重要的集体论辩活动。孙刘第一次结盟,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孙刘第二次结盟,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群儒论辩,不惧油锅,而张温出使蜀汉,与西蜀群儒进行论辩。蜀汉在口头论辩上的最后荣光,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阵前骂死王朗。诸葛亮以辞令杀人,正如张飞以断喝杀人,是罗贯中对蜀汉的偏爱,也是小说笔法。《三国演义》的主要关系,其实是孙刘之间的关系,结盟则三分天下,不结盟则天下归曹。可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天下归晋。
曹魏方面,除了曹操及其一些重要谋士的言论,还有孔融之死、杨修之死、荀彧之死,应该关注和研究。“建安七子”之首孔融,是北方士族士子的文化领袖,也是“意见领袖”,作为“月旦评”的日常上榜人物,他在家庭沙龙、朝会召对中喜欢议论时政,评论人物,最终得罪废三公而设丞相的曹操,迅速被罗织不孝的罪名而加以杀害。与孔融唱双簧的祢衡,被曹操推荐刘表,假黄祖之手除掉。杀孔融,保陈琳,放祢衡,足见曹操性格之复杂多变,但孔融触犯了曹操的根本政治利益。与其相似的是荀彧、杨修,分别死于曹操封魏王、立世子的时候,前者坚守汉朝不封异姓王的传统,后者帮助曹植夺权。
颇让人意难平的是杨修之死。杨修死于话太多,抖机灵。在《古典文学中的相术运用》中,我指出过杨修与曹操是属相相合的,而其死因在于曹操多疑,心机深,不愿被人洞穿心思。杨修是相府主簿,类似秘书长,总览内外事务,并非曹操的参军,没有出谋划策的份儿,只不过自作聪明,喜欢评点时务,跟曹植走得近,帮助他争夺世子之位。为确保曹丕顺利继承魏王乃至登基为帝,曹操借故处死杨修。杨修毕竟是著名的名士、文士,是曹植的谋士、老师,因而杨修之死给曹操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曹操此前计赚徐庶,逼死徐母,让一些谋士寒心,以致赤壁之战中无人卖力,让蒋干出头表现,沦为跳梁小丑)。此后,曹操的谋士们大多躺平,不愿说话,不愿献策,明哲保身,担心因言获罪。这导致司马懿身价倍增,逐渐成为主要谋士,而且他是曹丕的老师,深受重用,导致司马老贼进入权力中心,最终架空曹魏。
其次看书面论辩、文学吟诵。主要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陈琳的《讨曹檄文》,曹植的《七步诗》等,皆有涉政性质,是文人学士的特技,电视剧中故意安排吟诵出来,大肆渲染,亦体现出纵横之风、辞令之美、名士风流。老版电视剧中,曹操在铜雀台典礼上的长篇演讲,“我本愚陋之人,始举孝廉。后来天下大乱,我在家乡构筑房舍,本想以此离世避祸,春夏读书、秋冬狩猎,以此度日,等待天下太平……”,其实是曹操的散文《述志令》。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诗歌亦插叙其间,展示出曹操的政治胸襟与抱负。周瑜临终前献策,是用疏表策论方式进行的。鲁肃、诸葛瑾、吕蒙、陆逊等江东谋士,口头论辩、疏表策论都不擅长,但善于审时度势,采取行动。
最后看表演气质。《三国演义》中的纵横之风,除了辞令、言词的语言层面的展示,还伴随着眼神、肢体的身体层面的浮夸,誉则名士风流,毁则戏精表演。政治表演也是当今戏剧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表演最浮夸的三个谋士,是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诸葛亮吊孝一段戏,在老版《三国演义》中,被处理得极其精彩:诸葛亮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祭周瑜文》,当众诵读,称颂周瑜的平生功业,哭声和动作极其夸张且到位,同时运用几幅具有古风的素描画图,描述周瑜的平生功业。情到深处,他抱着棺材,用头部撞击棺材,表现出情真意切、痛彻心扉的样子,将周瑜丧礼推向高潮。
三国谋士们的纵横天下、挥斥方遒,是不是一定要运用浮夸的辞令、文学形式?答案是:不一定。这里面便有一种玄机,一种心机。贾诩、司马懿是曹操前后期的两个重要谋士,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三国谋士。他们不喜欢口头论辩、书面论辩,言语时经常言简意赅,朴实无华,而且经常保持沉默,口风很紧,因为他们明哲保身,避免灾祸(徐庶是例外,只因被强征)。正因如此,曹操很欣赏他们,却不能拿他们怎样,而且他们都被曹操用作曹丕的老师(相当于太子太傅),在世子之争中,不敢大张旗鼓,张牙舞爪,而是微言大义,微妙地支持曹丕,最后皆得以善终,活到古稀之年。贾诩几乎深居简出,谢绝来往,即便儿女成亲,也不找高门大户。司马懿的唯一缺点也是优点,喜欢表演、伪装,比如穿诸葛亮送去的女人衣服,以示大度,在高平陵之变前装病,以便突袭。曹操的其他谋士幕僚,大多喜欢说话,显示自己的存在,结果大多下场很惨,以各种方式被害身亡,尤其是许攸、杨修。由此可见,真正的顶级谋士,绝对深谙人性和心理,一般不具有纵横气质,言语朴实,八面玲珑,低调做人,示人以弱。
蜀汉晚期,东吴大臣薛珝出使蜀汉,归国后上奏:“近日中常侍黄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所谓‘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者也。”这跟姜维劝钟会归隐山水的一席话一起,是整部《三国演义》纵横之风的夕照余绪。自汉末常侍张让到蜀汉常侍黄皓,刘备的匡扶汉室理想陷入魔咒,宦官专权,堵塞言路。不独蜀汉,曹魏晚期、孙吴晚期也陷入权臣、暴君之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孙皓憎恨臣子们正眼看自己,否则挖掉眼珠子。由此可见,堵塞言路是亡国之兆。
纵横之风不因三国的灭亡而灭亡,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三国之后,晋代的“竹林七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在政治禁锢、政治改革的特定时期,纷纷表现出纵横之风,但结局大多很惨,不是被杀,就是被贬。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汉末至刘宋的一些名士的言行轶事进行记录,并归类为三十六“门”。这种纵横之风也影响到文学批评,如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唐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及众多的诗话、词话。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情史类略》“三言”,皆有月旦纵横之风。
到了近现代,伴随西方印刷机器和报刊媒介的输入,“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化构建,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各种呼声形诸报刊文章和个人著述,得以广泛传播,而承载现代教育功能的文明戏中,独辟“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的角色,对时政进行大段浮夸的化妆演讲。在《民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式报刊中,章炳麟、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杂文。此外,学校的公开演讲,议会的公开论辩,也是纵横之风的现代样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