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现在,大多数人与自己和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妥协,学会放下,实在不行翻篇,其实也都是妥协的一种,就是别太执拗。当直行的路不好走时,还可以转弯,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条可以选择。总以为这种感觉是无奈,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然而有一种情形,摔倒了,爬起来。然后再摔倒,再爬起来。不停地摔倒,还要不停地爬起来。有的人可以选择放弃,而有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新辰第一次参加资格评审,正赶上特殊时期,取消笔试,那一年符合条件的人基本上都报名了。因为笔试很难,会大浪陶沙,过滤掉一批基础不好,不善于复习考试的人。前些年有的人都已经放弃了,没想到得到了幸运之神的光顾,百年不遇免试参评的机会。新辰是中层业务骨干,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恰逢这样的评聘大年,报名人多基数大,同样的比例相对过关要容易得多。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新辰毕竟是半路转行,硬件虽然过关,但是在软件方面的积累不够。那一年与他同层次的人悉数过关,还有一个处于他的层次之下的人,因为从事本行业工作时间较长,资历阅历积累都很厚实,也通过了评审。但是根据逻辑分析推理,如果他准备充分,那个后面通关的人的名额或许就应该是他的,这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回到单位,他开始发动本科室和相关人员报名,并介绍自己评聘的经过,以及要有积极报名参评的勇气,尝试了才有可能过关,努力了就一定能过关。从语气中大家都听得出来他的信心满满和未来一年的志在必得。所以,有的人就已经开始退却了,不想自讨苦吃,明知道报名,也是做分母当炮灰。明知道会遭遇失败,还有谁愿意迎上去,承受那当头泼来的一盆冷水。
耐不住新辰的反复动员,甚至有一点软硬兼施,科室里符合条件的人都报了名。第二年依旧免试,新辰根据本单位的人数,推算着此次报名的人数,计算着比例,评估自己所处的位置,心中暗自窃喜,大有稳操胜券的把握。结果有一些前一年因准备不足没有报名的有着竞争实力的人,在这一年也报名参加了评审,新辰再一次名落孙山。取了6人,他排了第7名。
希望总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辰依旧充满信心,因为眼看着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都相继通过评审,他在他们身上看到差距和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优势,希望与挑战并存,这更燃起他的斗志。
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恢复了笔试。新辰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虽然年纪稍长,但架不住基础扎实啊。时隔两年免考后,再次恢复考试,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考场设置和监考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提档升级,也就是说只能凭真材实学,想作弊、打个小抄,或者顺便靠左邻右舍关照一下,是不可能了,视频监控360度无死角,一旦违规,体系内通报,三年禁考。
对于新辰来说,这是一个喜忧掺半的消息,喜的是考试考的就是他的专业,吃老本成绩也不会太差;忧的是考试成绩是个硬标准,不达标的人就会失去参评资格,那基数就会变小,相应的按比例入选的名额就会大大减少。如果说第二次结束,拿着“名落孙山”的成绩,拉开第三年征战的序幕时,那时候新辰的信心就像满月,是做好赢在起跑线上的准备了。那么此刻,他的信心就像是下弦月,每临近面试一天,就藏起来一点。这一年,新辰所属科室的一名同事通过了复试,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新辰再一次被挡在了复试的门外,这一次他还是在“孙山”的后面。
在接下来的各种会上,新辰不再作任何动员,偶尔有人不经意间在他面前提起,或者主动上门咨询请教时,他都简单敷衍几句就过去了,明显是在不想触碰的伤口上洒盐,从躲闪的目光,就能感觉出他那隐隐的痛。
这一年报名参评时,有很多与新辰一起陪跑的伙伴们,不见了踪影。新辰借来“成功上岸”的“前辈”们的资料,反复对标查找问题,想尽办法补齐短板。第四次发起进攻的他沉稳低调了许多,这一次他成功地突破重围闯入复试。并请来过关的同事借鉴经验,全力以赴备战,用他的话说是把所有可能提问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融会贯通,做好全方位的应战准备。
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这一年,评聘规则进行了改革,新辰所在骨干层与基础层人群分开评聘。骨干层基数小,藏龙卧虎,竞争力极强。这一次,新辰距离通关只有一步之遥,看到了关底,但是被无情地挡在了门外。
获悉评聘规则改革的消息,就为新辰捏了一把汗,知道最后的结果更是为他惋惜,想要关心却不知如何开口,我想他最需要的或许是用时间过渡这种煎熬吧。
在一段时间过后的一次会上,新辰主持会议,他主动提到了评聘的事宜,和第一次会上的发动宣讲判若两人,履战履败,履败履战,今年不行,明年继续,做事总要持之以恒嘛。他好像在说服大家,又好像在说服自己,言语中透着无奈。如果他不在骨干层,或许他此刻最想做的就是卸下这个负担,换条跑道再出发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挫折的磨砺中,在失败的考验中,在坚持和执着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生坚实的铺垫和底蕴。因为坚持本身就是成功,就是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