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宸宸上语言课,碰到一位妈妈。因为要报名美术课,我对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各种课外班诱人的价格的眼羡,多问她一句班额情况。这是一个开头,结果是聊起了孩子们的教育及择校话题,原计划孩子进班我就回家包馄饨的,结果和她聊了一个半小时。
她家老大已上九年级了,小学在郑东新区上,说班上有钱人实在太多,名车豪宅,外加几百亩的农场,平均家庭资产千万以上。班上的同学动不动就是国际游,带回来的零食更是洋货中的极品。他的儿子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六年,孩子外溢出来的自卑在她那里膨胀了N倍。我能理解她,孩子任何一点点身体、心理上的一点点伤害,在妈妈这里都不可饶恕的。
她的小女儿比宸宸大两个月,同一个语言班。她在焦虑整个小学阶段语言课上不完,后边小高阶段课程紧张,这里一个学期几百块的进度,简直是在浪费时间。相比较社会上的机构,这里不仅人多,路线很长。她的朋友为此选择了让孩子退学,报了社会上的语言机构,而且效果显著。听到这里,我被她的逻辑圈服,可不是,少花的钱要用时间来补偿。在这里学语言课,比不学要强一些吧,效果可能真的如此了。

五六岁的孩子,家长们最近的规划就是小学。这位妈妈长久以来,因家庭财富老大被撵压的痛苦中,她及儿子在那个高级别的环境得到的一切,也变形为恐惧。她的小女儿可以凭借亲戚的关系,毫不费劲的进入省实验小学,这在其他家长那里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毕竟清一色领导的子弟,老师也是高学历、高水平更有顶层关系。但她因为儿子的小学,得出了“不是那个圈子里,强融是融不进去的,徒增麻烦而已”。现实中的鄙视链在学生及家长中这么固执的存在着。是呀,东区小学的家长胜在账面数字,省实验小学的家长则是官场的排位。父母对此道不通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那样的环境里,不亚于去了另外一个星系。
阶层、圈子,一直都在,你选择看见的方式不同罢了。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不想输,就把自己抬高,因此该奋斗的仍然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