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和情感使人一同成为这个地球上的高等生物,也同时因此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同的存在,使得一方容易对另一方的不同产生不理解或者鄙夷,抑或着只是一种惯性思维。就好像这世界曾经对犹太人的偏见,对黑人的偏见。大文豪莎士比亚曾在《威尼斯商人》中就表现出对犹太人的不满意,即便他并没有接触过犹太人。潜意识里的偏见成为了人眼的盲点,跟风似的偏见成为了人心的盲点。
大媒体大数据的时代,日新月异。新闻传播媒介更是如此。比如微博,某天的奇闻佚事基本上不超过两天你就得靠搜索关键词才可能找的出来。关于一件新闻的话题讨论,你应该早都忘了你昨天在哪个官微的评论下言辞激烈地说了些什么。言论真的是很自由啊!?信息量非常巨大,每天那么几分钟一刷,能知道这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发生过的很多事情。比如,看过很多组图片,惊叹韩国的整容业发达以及各种八卦消息剖析明星整容的图片帖子。看多了甚至很容易觉得哪个女人的脸上缠一圈绷带一定是整容了,当然木乃伊那个不算。
就说说发生在昨天的事吧。去坐地铁,刚进站,被一个头戴连衣黑帽,带蓝色口罩的全副武装的姑娘吸引。身材瘦弱,但双眼皮非常明显,很宽,很长,并没有化妆,但眼皮略有轻微红肿,说话时声音柔弱纤细。她正在因男性友人掏出一叠卡却没找见能刷的地铁卡而小情绪似的走向自动售票机。男友人叫她回来,她轻声细语埋怨到:你到底有多少卡啊。挤进地铁车厢里,巧合又见她和他匆忙赶上我这节车厢。女孩说,你不告我转一条线就可以了么,我还以为刚是新街口呢。一定不是本地人了,估摸是别的地方来这里玩的。女孩儿瘦弱,口罩遮住了脸的大部分,但眼神灵动,双眼皮很明显,显的眼睛好大。当站在车厢里时,我靠她挺近的,看了她一会儿心里想着:哼,这绝对是整容了,拆线还没多久吧就跑出来和疑似男友的男性友人玩。可最后听她撒娇地说到:“我一个白血病人,头发都没了你还欺负我,我真以为到新街口了呢。”我瞬间有些脸红以及眼眶红。
第一眼的偏见,会给自己心里以第一印象,然而事实正好相反时,会觉得第一眼是多么可笑。特别是那些常发生常看到的事情,自己就开始把它当事实了。
就好像前一阵子的一个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的封面画面就是一个老人坐地上,旁边是个小女孩的玩具汽车。因为用的是流量,所以没点开视频看。先看了看评论:“哈哈哈,这瓷碰的真有水平”“啧啧啧,老人变坏了,连小孩都不放过”“这位老太太您也忒缺钱了吧”除了调侃,也不乏很多诅咒与谩骂的。什么不要脸啊,没素质啊,甚至是咒骂别人全家的。更有甚者,高傲地谈论着中国社会风气,就好像个民族英雄似的,可以如此拿起笔杆子“针砭时弊”了。然而结果猝不及防的反转了。老奶奶经检查确实被撞伤,小女孩家人承认错误并同意更多的赔偿,但老奶奶却拒绝了。这时候,应该有当初的一众网友们去评论下表达对这种善意的崇敬,可劲儿的夸老人,夸这社会上的温暖。还一部分网友估计忘了当初自己的冷嘲热讽,只是默不作声的尴尬脸红一下吧。触屏往上一翻,这条新闻就过去了。接着去抨击抨击下一条。
当初看走了的眼,说错了的话,过去就瞬间过去了,因为没人要你为此付出代价。也正是如此,才缺少了真正的思考,理性的分析,说话前的思量。因为,错了,不扣分。“错了就错了呗,我能后悔一下知错就改就够好了吧,难道不对么?”没错,知错能改改了结果,但思维的过程也需要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涌出了一系列被定义好帖好标签的新闻或者事件。人们越来越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评论看问题,也越来越容易根据以往常见的现象和感觉来做判断。即便是错了,也很容易抛掉的。虽然打脸啪啪的,也不觉得疼。尽管是一些没有反转的结局,或者没有结局的故事,都没有了思维的乐趣。
覃彪喜老师曾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谈到辨性思维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如果只是被动的接受塞来的知识,那么大学无异于养猪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更应当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这么容易接受别人咀嚼过的东西,食之无味。
在人的视网膜上,有一个地方,即便是光线的照射,也无法感知,形成黑暗,称之为盲点。人是无法通过盲点感知光线感知物体的。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就好像你发觉不了的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