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 教工通讯员 罗明琳)近日,由音乐学院教师谢秀敏研究整理的一部以“襄河道坠子艺人群体”为研究对象的音频、视频、文字三位一体的口述资料《群体记忆——襄河道坠子口述史研究》专著初稿完成,即将付梓出版。
襄河道坠子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最早是由河南坠子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左右传入襄河流域。通过襄河道本地艺人和扎根襄河道的河南艺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艺人说书献艺,将河南坠子与本地语言、音调结合,逐渐形成具有襄河流域特色的襄河道坠子。其代表人物是我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襄河道坠子传承人郝桂萍。
谢秀敏自2006年开始从事民间音乐研究工作,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2012年开始接触襄河道坠子,后拜非遗传承人郝桂萍为师,从此致力于研究襄河道坠子。谢秀敏先后搜集、整理、保存了自1980年代的襄河道坠子音、视频资料,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移民文化背景下“襄河道坠子”的传播与传承》、《社会变迁与文化自觉——以襄河道坠子艺人郝桂萍为例》、《“襄河道”坠子变迁的个人记忆与身份建构——坠子姐妹花的口述资料研究》等三篇。她还积极参与襄河道坠子市级、省级“非遗”申报工作,经过共同努力,襄河道坠子现已列入湖北省文化厅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