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习惯的有效性研究
每一段消逝的时光,都是对你自身的再定义。
我认为我是一个绝佳的样本。
我懒惰,消极,严重缺乏自律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但另一面,我喜欢思考甚至沉迷于思考,总是保持自省以期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正因这种种矛盾的特性,我的思想和行动总是无法达成有效的协同,我会不停的在「计划,失败,总结」,「计划,失败,总结」的怪圈里反复沉沦,周而复始。
以至我开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子在促使事物总是不能按照既定轨道前行。
假设「强大的毅力」这个特性极其罕见,不仅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具备特定的环境因素,同时要承认先天生理结构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它的重要因素。那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个特质。
以上说的是前提,我们正式进入正文。
01
我们为什么需要毅力
毅力是一种能力
毅力是
对目标的「渴求」
对生活的「规划」
尽量少的「噪音」
###对目标的「渴求」
首先我们需要来看看这里「目标」的定义
我们想象原始人的生活场景
假设在早期我们的远古祖先只能依靠蔬果以及小型的动物作为食物,然而一场天灾导致小型动物数量减少,在食物短缺的时期,获得食物生存下去是原始人的最重要目标,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少数原始人开始把目标指向了大型的猛兽,但是问题来了,如何捕猎猛兽呢,他们想也许需要工具(也许是偶然或者是长时间的经验发展,这也是人类区别与其他物种的能力「创造力」),那么他们的目标就是拥有可以捕猎的工具,也许又是漫长的时光,他们把树枝削尖做成矛,他们拥有了工具,而后是如何使用工具,一步步的他们成功了,最终在这一次次的优胜略汰中存活下来。
所以我认为影响这个目标的包括环境和个体自身。
环境是在给你提供背景提供选项,而我们个体是进行选择,环境不同,选择不同都会影响我们的最终前进的路。人都是基于外部环境在做判断,从而选择最优解。同时目标是逆向反馈的,想要食物——需要工具——使用工具 从一个目标转接到另一个目标,串联成通往终点的路径。
当然原始人的目标很明确,在需求层级的底层,而对于当代社会,人们焦虑迷惘迷失在这个外部世界的玲琅,受困在社会的各种规则之中,挣扎无果。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渴求的事物呢。
回到我们说的影响渴望的两个因素,环境与自身
环境:环境是我们在经历一切事物的集合,当然也包括外部的既定规则
1、获得物质满足
2、获得精神满足
当然基本的生存需要是物质基础
在此之外的都是精神上的满足
物质享受上的精神刺激,他人羡慕及尊重的精神刺激,自我成就感的精神刺激,探索未知的精神刺激,家庭的刺激。这几种刺激都会相互依存,。
所以首先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满足以上某几点,我一直最痛苦的应该是在于2。1、2是一个伴随产物,3、4、5是驱动力,
说实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并不具备某种特长,但是每个人短处却很明显,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我们的缺陷,是否可以弥补,如果投入成本过高,或者是不必要,我们最好绕过对这项要求高的事物。
如何坚定目标:首先确定目标不违背人格底线,了解渴望没有正确与否只是一种选择,且每一种选择都会有好的或不好的结局,并且结局不一定如你所预期。最后目标的沉没成本越高,放弃会越难,这也是一种给自己压力的一种方式。
###「规划」
我们之前已经写过
###「减少噪音」
如何减少噪音
自我暗示
综合过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引入极简主义的方式,我们计划的太多,太繁琐,以至于不利于养成习惯,并且一旦同时顾及的事情越多,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多,同时某些不可抗力的影响面越大,从而带来的挫败感越强,从而越容易放弃。
我们需要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尽可能的简化它,不要过分迷信工具以及方法,用自我批判的思维来说,「方法」是判断性质的事物,所有所谓的好方法只是在相应的理论支撑下实现了相对有效,只要内核是正确的,我们只需一个自己可接受就足够了,因为置换的时间成本远大于方法之间的差距。
那么我尝试将目标路径进行简化,我们现在需要
日常管理
「记事本」
可以实现多设备同步
可以随意书写
一周整理一次,总结归类
「便利贴」
生活环境,暂不管大环境,至少你学习工作所在一隅要整洁有条理,人的主观意识很容易被身边环境影响
解决问题
工具
不贪多
用相对较优解
置换和管理成本远高于其差距
日常习惯
打桩
用最少的桩完成对日常习惯的定位
不确定性
了解不确定事物影响的客观存在
提前预留buffer
制定具备适用性的应急预案
日桩:
打桩
打桩在这里的意思即是用数个「关键事件」来定位每天的规划,而不是制定完备的规划,制定的越完备,需要在这一步投入的精力越多,但是往往也是在这一步最容易让人挫败。
1、早起
我们其实常常有个误区,早起是一个好习惯是没错,但是实际上早起并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桩,首先呢它本身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即精神刺激。我们想象一下:清早你被闹铃吵醒,你告诉自己该起床了,但是紧闭的窗帘把你跟外面的光亮隔离,仿佛屋内仍是深夜,你激励自己起床拉开窗帘感受阳光,但是刚掀开一个被角,你裸露的皮肤好像猛的被针扎了一下,你赶紧盖上被角,同时由于局部温度降低,你下意识的把被子捂得更严实了。温暖加深了你的困意,你不甘心,决定只把闹铃延后10分钟,当然这十分钟你不可能睡得安稳,闹铃的声响一直在脑子里萦绕,十分钟后,闹铃响起,你打了一个激灵,伸出手关闹铃,伸出被子的手感受着寒冷,你对自己身体的愧疚感越来越强,这时候你应激性的把早起的目标扔到脑后,安慰自己离正常出门还有3个小时呢,再睡1个小时吧,起来还很早,这减轻了你的负罪感,同时你对身体的愧疚感越来越强,于是你关掉了闹铃,睡死过去,当你再醒过来时已经过去了3个小时。你开始悔恨自己薄弱的意志力,同时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早起,你把早起当成一件极其难且痛苦的时,并且你的大脑也在接受潜意识的影响:你的意志力不足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早起竟然变成了难以逾越的大山。
那么一天之中的第一个桩应该是什么更合理呢,我们不妨重新讲一个关于起床的故事。清早你被闹铃响起,你取下眼罩,眼睛由于不适应突然的光亮下意识的连续眨了好几次,你找到手机关掉闹铃,你的大脑清醒不少,但是仍然忌惮于寒冷而不敢掀开被子。你摸了摸身旁,温暖的面料暂时让你忘记了寒冷,你在被子里穿上温暖的睡衣,掀开被子丝毫没有觉得寒冷,你打开窗户,听着窗外的虫鸣鸟叫,你意识到这还是个清晨,早到你想再去睡一会,这时候你看见在书桌上的纸张记录着一天的安排,你找到早上的事务,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务,你不仅可以学到新鲜玩意儿,并且还能分享给其他人,你开始洗漱,吃药吃早饭,学习,完成之后,享受着充实的清晨。早起我们就担心痛苦加没有意义,痛苦是我们要做不爱做的事,甚至仅仅是为了早起,那早起着实痛苦,所以为了解决这两点,我们
1、下降了起床门栏:随手可得的抗冻衣物
2、引导起床的行为:脱掉眼罩,看到阳光,(这其实就是一个引导行为)
3、强化动机:完成分享,这个分享不是无意义的打卡,打卡的沉没成本其实很低,放弃的负罪感也很弱,所以我们这个动机应该是带着主观能动性和良性反馈的机制存在的一种行为。
我们应该明白真正激励我们早起的不是早起的这种行为,而是早上要做的事,并且完成这个事之后得到的反馈。分成两部分:听写加发声练习背诵
所以第一个桩我们叫晨练桩
2、工作桩
工作桩应该好理解,完成一天的工作要求即算完成,这里有个点就是今日事今日毕。
3、学习桩
4、早睡桩
周桩
总结桩
规划桩
月桩
活动桩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海子
姑且以「该」字如何理解来展开。假如说「该」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非一种规则。
那恕我如何也不能同意他的说法,我想投入与回报的关系本就不是天平的两端,投入无非只是一个砝码,真正决定规则是环境。同时天平那一端的标的物仍然不能由自己决定,我们绝大部分人仅仅只是一个玩家罢了,所以我一直很感慨,该字到底在这应该理解成「应该」还是「希望」呢,我初读时眼里出现了草原牧场散落的牛羊,深秋如约而至,青草夜景泛黄,我的那些渴望啊仍似漫天的繁星般无法触及,而那些我自愿舍弃的都已不在了。
对我来说,一旦为「得到」赋予了时间的属性,「得到」与「丧失」的关系愈发不可调和,
每一次抉择仿佛都背负着命运的重量,我不仅担心一步错步步错的连锁反应,同时又恐惧着生命中只此一次的机会,会随着我一旦做出抉择而土崩瓦解。错的越多,越没有勇气去试错,一晃眼,我快28了,我的痛苦在于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预期,我渴望得到的太多了,或者说我想得到所有的美好事物,即便我不说出口,但在我的潜意识里依然觉得任何收获都是理所应当。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一生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