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317期
作者:宋治清
编辑:秦陇华
图源网络
晚饭后,我和老赵一块去散步,在人流来往如梭的林荫道上,我们边走边谈。议起了宣德炉的故事。
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破四旧的年代。他母亲为了不使祖上的遗物丢失,东躲西藏于是把过年祭祖用的宣德炉从楼上移到院里地窖中去了。由于宣德炉邻家人都见过,过丧藏事也借过,所以,红卫兵紧追不放,终于还是被收走了。
母亲非常悲伤,不由自主的说祖先的宝贝到他手上丢失了,实在是罪过。当时,老赵年幼无知,并不知道家里为什么有这样的香炉。这香炉贵重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象紫铜球一样,引不起他的重视。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再后来的生活中,听老人讲这两个宣德炉的来历。原来他祖上是清朝的奉政大夫兼任通州知府,政绩卓著皇帝御赐两个宣德炉以彰其德。文革后,这两个宣德炉 在也没有回来,怎么也查不到,想起来非常可惜。传说明朝宣德年间,皇家的钱库着了大火,把那些金银铜钱一下子烧得熔铸到一块了,在也不能当钱用了,皇帝下令熔铸成香炉,祭祀祖先用了。
年纪稍长后,经查资料才知道宣德炉是明朝有名的精湛工艺品,经世长传,经久不率,越来越价值越大了。明朝吕震等所撰的《宣德鼎彝谱》记载:明宣宗认为皇家宗庙所用的鼎彝器不合祖制,遂命工部尚书吴中制造太庙中廷陈设的古鼎彝器。于是,宰相吴中专采古图书中和内务府所藏的秦汉以来的鼎、彝、炉的格式图样,还考察了柴、汝、官、哥、钧、定、耀等名窑烧制的瓷质鼎彝器,摹绘图形,精研工料,辨析精审,编写成鼎彝器录铭,收入喜咏轩丛书,定名为《砚山斋杂记》。
图源网络吴尚书弄清了工艺、原料、纹饰图案并精心设计后,并会同司礼监太监吴诚等司炼千余件,供宫廷、寺庙、道观用,其款式一字至十六字不等,常见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扁方楷书,阴印阳文。清朝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宣德炉是以铜为主,杂以金银精炼而成的,色泽极为美观,为明代著名的美术工艺品。后人评宣德炉成色为五种,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藏经纸色,以最后的为最贵重。后人仿制赝品也很多。
从资料上记载可以看到,宣德炉有以下特点,一是精炼。就要达到四炼、六炼、八炼、十炼、十二炼的要求,即每炼一次,除去杂质一次,使合金更加精纯。二是造型美观。吸收博采众家之长,必是综合各家优点于一身。三是文饰精美,寓意深刻。四是色泽贵重。基于上述特点,同体积的宣德炉重量大而精美。故为历代收藏所关注。
中国古代的冶炼铸造技术是非常先进的,当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并非易事。再则,偌大的明朝仅生产了千件,足见其流传范围之小,数量之少,显得犹为珍贵。老赵听了这些议论后,才明白他母亲的心情,明白了宣德炉的珍贵价值。
图源网络写于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