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一向不喜欢写影评,嫌累不说,电影其实有档期的限定,就算是写,有时也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在上周就已经被考虑在了我打算看的范围之内。可怜排片很少,一直挪到今天才有机会看。这谁知这几天突然关于这部片子的炒作风生水起,甚至来上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下跪,让人不免升起了怜悯之心。弄得我今天都很难摆正一个心态来看这电影。
这部被舆论扣上了「文艺片」大帽子的电影就好像是说打心眼里这电影就不是为了票房拍的,又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作品,电影的艺术质量似乎就已经被打上了包票。然而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已经超过了失望二字,因为当我以文艺片的视角来审视这部片子的话,这几乎就是一部烂片。
故事讲述了陕西地区的唢呐民俗的历史传承和进入现代后所处在的尴尬境地。这本来是一个相当好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华语电影,这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挖掘点。然而从故事的剧本开始,我就开始无法理解电影的所作所为。故事的节奏控制得相对来说还比较合理,但是在叙事的手法上确实比较老套。以至于,当一句话说出后,你都能很容易想到接下来的 5 分钟里会发生什么。糟糕的是,故事在伏笔的埋下和伏线的回收问题上处理得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人物之间的冲突,缺乏持续性,或者说,整个故事缺乏一种张力。如果把这部电影拆分成几十个小故事,每个单独来看的话,似乎都还不错,但是并在一起,故事和故事之前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弱。尤其是在一些地方上,故事明明可以产生一种持续地冲突,而在剧情上却完全地被割裂开来,让人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故事中穿插的几个段子,试图想改变气氛,但是却插入得很突兀,与剧情的连接关系非常差。
当然这部电影最让人不能忍受的还不是这一点,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全篇极其糟糕的配乐。在一部讲述唢呐文化的片子中,全电影使用的是大编制的交响乐队作为配乐。故事在中期特意刻画了一个唢呐艺人和管乐队的一个冲突的细节,然而在故事最高潮的部分,当乐队吹响了百鸟朝凤的曲子的时候,突然,背后就想起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伴奏。你这是在逗我?当最后游天明走到他师傅墓前的场景,本来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画面,而配乐却用了一个大编制的管弦乐进行了烘托与渲染。最后那两声(疑似)黑管的声音,所试图表达的哀鸣,实在是让人尴尬不已。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它好的一面的,这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电影在人物刻画上非常细腻,演员的表情非常到位。游天明的几次落泪,几声「我给师傅发过誓」都说得非常得无奈,对于人物内心的纠结和矛盾表现的十分细致。故事最后的结局的处理,有些人可能感觉很突兀,或者一个这样的电影需要一个完整的好结局。但是,我却认为其实这个结局,通过一种对剧情的留白,对于民俗传承者的无可奈何的悲凉,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特别是在今天商业电影横行的中国电影业,一部电影,只要不是一系列微电影、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段子的集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我今天也想问的是,
难道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业里,只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可以被叫做「文艺片」了吗?
这部片子,恐怕只有这辈子没看过文艺片,或者三年看一次文艺片的人才可能认为这是一部文艺片。这部片子放在第四代导演的全部作品中,也只能说是一部中等偏下的作品。而片方糟糕的炒作宣传更是让人尴尬不已。平心而论,如果没有片方的炒作,我可能会给一个 3.5 星的成绩;而在片方的舆论攻势下,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只减不增,看着让人难受,真真正正地为中国的电影业感到难受,感到悲凉。今天的中国电影,除了会炒股,到底还会什么?
中国人有一种情怀,人已死,对于他是非的讨论就只留下好的部分。但我还是要说百鸟朝凤把一个好题材并没有拍好,拿着同样的配乐,同样的叙事,我就算拿来拍一部『最后一代 Lisp 程序员』都不会看起来突兀,甚至还少些尴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