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输出报告2021/047】
12月的第二本书,是一本小说,这本小说我买了有一段时间了,我记得我买这本小说的主要原因是它书封上的那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曾经我还拿这句话当过QQ签名,当我读完这本小说才真正更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并且我推荐每一位为人父母来看这本小说。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一名华裔女作家,她酝酿六年写出这本处女座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这本书还获得了2014年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起最近微博上的一条热搜,一个名叫“鹿道森”的年轻贵州摄影师自杀,他在微博上留下一篇长达五千字的遗书,他的题目叫《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他在这篇遗书里聊到自己不幸的童年,作为山区留守儿童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甚至被父亲打,他在学校遭受校园霸凌,而这一切他的父母都不知道,没有人站在他背后为他发声,贫穷、糟糕的原生家庭和小时候的经历预示了他将来的悲剧,最后他选择结束生命与这个世界和解。
而我们这本小说的主人翁叫莉迪亚,小说开头就是宣布她的死亡,这个十六岁的花季女生悄无声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美国六七十年代,它发生在一个中美结合的家庭中,这是悲剧的源头。
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他这一辈子都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希望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不会引人侧目的普通人,莉迪亚的母亲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力争上游,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一直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要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为三兄妹中,仅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她也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这些期望与爱逐渐变成她肩头的负担,最终导致了她的离世。
母亲离家出走再度归来让莉迪亚彻底失去自我,她无限讨好她的母亲,她怕再次失去她的母亲,她为了取悦她的父亲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受欢迎的人,实际上她很孤独没有朋友,她的父母将所有的期望和未实现的梦想都强加在这个女孩身上,她总是说好的,可以,她也习惯了假笑和迎合大人,就是这些以爱之名的沉重枷锁让她喘不过气,最终她选择结束生命解脱自己。
这本小说中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莉迪亚死后他父亲的婚外情,莉迪亚生前唯一的朋友杰克喜欢她的哥哥内斯,所以还有一条线索是杰克对内斯隐忍克制的同性之爱,小说对情感的文字描述非常细腻,并且它有一种吸引你想要一口气读完的魔力,越读越压抑,你会代入到故事情节中,你会体会到人物内心情感的撕扯。
这个故事中的母亲玛丽琳,孩子们的母亲,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她的悲剧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
有时你发誓不要和你的父母一样,但却不知不觉重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玛丽琳想成为优秀的医生,她想成为独立的女性,但她身上的身份太多,她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最后转嫁到女儿身上,她从不走进女儿内心,不断给她加码,直到她离世才翻然悔悟。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一生都在想办法如何融入美国社会成为一个普通人,因为他东方人的身份失去了去哈佛的机会,他和玛丽琳的婚姻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和玛丽琳母亲的认可和祝福,他们的结合注定让他们的孩子生下来就与众不同格格不入。
他们的儿子内斯默默努力考上哈佛,想要借此机会离开这个家,他们的小女儿汉娜从小就是一个被习惯性忽视的人,但她对一切洞悉的最清楚,他们一家表面看上去幸福美满,实际上从未开诚布公好好沟通彼此的想法。
他们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方,而压抑着自己。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有一天,莉迪亚想要摆脱父母的期待,找回真实的自己。
死了的人已经明白并得到解脱,而活着的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想通,那些我没能告诉你的,那些你误会了我的,因为不想让你失望,为了让你开心,为了明天你依然愿意陪伴,我选择承担那些不属于我的负担,在我决定卸下这一切的时候,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体谅,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各自的修行,那些你想得而得不到的对我来说其实无关紧要,我关心在意的仅仅是明天你能否继续在我身边陪我成长跟我聊天全心全意关注我爱护我,哪怕我不能成为你的骄傲,也依然能拥有你对我无条件的爱和承诺。
这本小说值得父母深思,你爱你的孩子,是爱他本来的样子还是你期望他成为的样子,他是否真的开心,他想要什么,你是否试图了解过。
我想起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经由你而来。
尊重生命个体,时常陪伴和倾听,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与父母、与世界以及与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