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重要的场合,就算先前准备了怎么说,临场还是有时候会大脑空白,或是词不达意。过了以后又会因为没有表达清楚感到遗憾。那么,如何能让自己在表达的现场能够从容应对,大脑能迅速检索出想要表达的信息呢?
吴军老师在得到的专栏里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关键还是准备得还不够,否则不会临场大脑空白。什么叫做准备得够呢?他举了二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吴军老师的导师库旦普教授。库旦普教授是一个表达能力极强的人,即便如此,他准备报告也极为认真,无论是15分钟的,还是1小时的,都是这样。
即使是一个15分钟的报告,他恐怕也要准备一两天,不仅PPT要反复修改,而且每一张PPT结束的时候,该停一秒钟、两秒钟,还是不停,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有些PPT,他会觉得听众可能听完后要想一下,这时在讲完以后,他就会停两秒钟不说话。有些时候,他需要讲一句俏皮话做过渡,这也是设计好的。
吴军老师说,他在跟库旦普教授做研究的前两年,每次他去做报告之前,库旦普教授要帮他改四五次PPT,至少要预演三四次。后来到他快毕业的时候,库旦普教授也还是要帮他改两三次PPT,预演一到两次,每一次讲的内容吴军老师都会背得滚瓜烂熟。
吴军老师举的第二个例子,是他在谷歌的老板辛格博士。他是谷歌负责搜索和人工智能等最重要部门的高级副总裁,是美国工程院的院士。
辛格博士对吴军老师说,自己因为有口音,过去怕说话,于是在与任何人谈话之前,都会把要谈的内容写下来,包括和同事之间5分钟的谈话。久而久之,他就能讲了。但是即便如此,辛格博士做报告之前,都要请同事们事先听一听,提一提意见。从辛格博士的例子来看,吴军老师认为任何人做报告的时候,即使不能把内容背得滚瓜烂熟,讲什么至少要写到纸上,最不济,也可以拿出来念。
科技圈的人很多时候会问,为什么硅谷的印度人在公司里职位做得比华人高?很多人觉得是因为印度人能讲。不过,这个能讲其实并不是天生的。很多人只看到现象,而没有看到所谓“能讲”的人,在背后准备时花的时间。
任何人,多准备、多练习,口头表达的能力就可以提高。但是这里说的准备是真正的充分的准备,也就是吴军老师举的例子里的那种,而不仅仅是自己觉得准备好了。对于如何充分地准备,吴军老师建议有三个简单的改进步骤,大家可以遵照着来。
第一,把要讲的东西写出来,讲话的时候,实在想不起来就念稿子。
第二,事先做几次预演,让一些同事、朋友提意见,当然自己讲什么要提前背熟。
第三,讲完之后,问一问同事和朋友的反馈。
这些方法坚持做半年,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你如果要想成为一个讲演大师,就得像库旦普教授那样一点点抠细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