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有2个男孩,1个9岁,1个4岁。放假了,2个孩子的好处和坏处都出来了。
好的时候真是兄友弟恭,相亲相爱,一团和气,让人看见就心生欢喜、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不好的时候吧,两个人吵的整座楼都能听见,更别提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了。
这天,哥哥花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拼好的乐高军舰,被弟弟一把抢过去弄散架了,哥哥一急之下,重重的一推,弟弟就摔在地上,大哭起来。
父母听见争吵赶忙过来,看见的正好就是哥哥这重重的一推。
妈妈把弟弟搂过来帮他擦眼泪,爸爸就冲哥哥大声一喊“你干什么,这么大了还推弟弟。”弟弟哭的更大声了...
哥哥积木坏了,正气的不行,听爸爸这么大声这么凶,神态姿势充满了指责的样子,妈妈又在哄弟弟,顿时觉得都没有一个人关心他,相信他,一下子就委屈起来,哭着说“哼,你们都不爱我,只爱弟弟...”
这天,大宝好久都不跟爸妈说话,爸妈一去找大宝聊,大宝就把耳朵一捂,说“我不听我不听”。
妈妈有点诧异,这孩子怎么这么倔呢???
我笑一笑,心里倒觉得,这孩子有点脾气挺好的,这不就替自己表明心情和引起妈妈的关注了吗?
“他不是倔呀,他是伤心”我说道。朋友一下欲言又止的,若有所悟,就不说话了。
“是呀,你看老大也很生气、委屈兼伤心,要再不有点脾气,谁知道啊?他的倔很好的保护了他的感受啊,才引起大人对这事的注意,而且,从他话里品一下,他说不定早都觉得爸妈是更爱弟弟的了?”
朋友急了,“怎么会?我待他们都一样啊,就算是他们俩有冲突了,也经常说弟弟要尊重哥哥,不能惹哥哥生气;哥哥写作业的时候,都把弟弟带到一边,告诉他不能去打扰哥哥,已经够仔细了。”
我看着她急,问她“是吗?那你说是这么说,可能平时还好,一有事情这反应就有点变形啊。你看当时你们两个一下子就冲过去,只顾着抱小的,一出口就说大的,虽是怕小的吃亏,可哥哥受了委屈都没人理。出面处理的时候,都没有人站在中立的位置上,问一句,怎么啦刚才,是发生什么事啦,让这么爱弟弟的哥哥都上手了呀?如果这么问一句,是不是哥哥就能感受到父母是理解和信任他的,只是过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针对他呀?“
朋友这下也反应过来了,“是有点,我当时着急看小的有没有受伤,加上小的一直哭,就想着先安抚小的,没顾上大的,可能让大宝感觉妈妈不管他只关心弟弟,他被忽略了;爸爸呢,是觉得他是老大,比弟弟大这么多岁,不管怎么样不应该推弟弟,所以一上来就站在他这行为是错的角度,批评他了。”
“是呀,对老大来说,你们一个没顾上,另一个又觉得他很不应该,没有一个人看见他的感受和需要,虽然他大吧,一个9岁的孩子能大到哪里去呢?你要是能信任他关心他,理解他的行为,看见他的委屈,再用语言迅速帮他梳理下他当时的情绪和反应,他自然而然地就不会跟你闹别扭了。”
正确示范:
回到父母看见哥哥在动手推弟弟的场景:
1.父母先平静下来
因为,父母平缓的心态、中立的视角是解决孩子冲突的前提;不着急立马上手解决问题,更不预判谁是过失方。
小技巧:可以用调皮点的语调先问一下”哎呀宝贝们,这是怎么了”,缓和一下现场氛围。
2.分清安抚次序
就这个案例,因为兄弟年龄差的略多,父母又都在场,最好让爸爸去问老大了解下事情经过,动手之前发生了什么?妈妈就把小的拉起来,擦一下眼泪,摸一摸抱一抱,稍微平复下情绪,然后共同听哥哥怎么说。
3.给哥哥肯定和引导
弄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哥哥说了动手的原因后,先不忙着引导哥哥的行为改正,可以欣慰的点点头看着他,先帮他细细的有条理的表达一下,“嗯,哥哥平时都是很爱弟弟的,我知道哥哥你不会无缘无故就动手的,你肯定有你的原因,对吗?还有,你不想发生这样的事,更不想动手推弟弟,把弟弟推的哭起来,对吗?
4. 给弟弟鼓励和引导
-弟弟也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也相信你不是故意想惹哥哥生气,故意把哥哥搭好的积木弄坏的,对吗?
- 那弟弟你下次肯定还会有很想玩哥哥的玩具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呢?
弟弟可能就会说:问哥哥同意&小心对待哥哥心爱的东西
5.帮双方达成和解
(一般先弟弟再哥哥,越大的孩子情绪越复杂)
妈妈对弟弟:“哥哥很爱的积木拼了好久被你弄坏了,哥哥着急之下推了你,弟弟你能原谅哥哥吗?”
妈妈对哥哥:“那弟弟不是故意弄坏的,他也不想让你伤心,你能原谅他把你的积木弄坏了吗?”哥哥可能回答:“能吧,那他下次要小心点”。
6.启发两个孩子来承担责任,
思考和解决问题,
可以怎么说呢?
弟弟:你把哥哥的积木弄坏了,你可以怎么做,补偿一下哥哥呢?
弟弟可能回答“可以跟哥哥一起修”。
注:当孩子想不到这么多时,家长可适当做引导。
有可能哥哥看不上他帮忙,说“你又不会,就别瞎捣蛋了。”
那我们可以建议弟弟陪着哥哥修,帮哥哥递零件,给哥哥打下手,或者还可以拿自己的零食啊什么来补偿一下哥哥。
哥哥:你刚才一急把弟弟推倒了,弟弟也很不舒服,你说可以怎么办呢?
哥哥可能就会说:“那我帮弟弟揉一揉吧,或者我把积木修好了借弟弟玩。”
7. 场景预演、达成约定和最终锚定:
第一步:打预防针
妈妈:”那弟弟还小,肯定还会有事惹你生气或者着急的时候,哥哥你还会用手推他或者用其他动手的方式处理吗?”
第二步:表达顾虑
爸爸妈妈也有一些顾虑,你比弟弟大挺多,你已经很有力气,你们俩动手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担心弟弟受伤,或者承受不住你的力气感觉到害怕!
哥哥:“不会了,我这次太急了,下次尽量跟弟弟先说一下,或者找爸爸妈妈解决。”
第三步:约定
妈妈:“嗯,积木坏了你心疼,我们理解,但推弟弟的行为可以改进。那我们约定一下,你们两个以后有冲突了不能再动手。”
第四步:行为确认
和孩子们一起拉钩或者击掌,更有仪式感。
第五步:最终锚定
再次帮孩子们情绪和行为锚定,重要的事反复锚定,直到变成孩子们的本能反应。
妈妈:“孩子们啊,解决事情的办法和表达情绪的办法都有很多,妈妈相信你们下次可以用更好的办法。不管什么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来找爸爸妈妈。”
于是,这次哥俩的冲突反而变成了一次绝佳的沟通表达和情绪梳理的机会。可以想象,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自己都可以解决了。
图&封面/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