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有欺骗性的,所以有句话说:“当你知道的越多,你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最近研读教材,又重看鲁迅先生的《社戏》,才知道教材仅仅是节选了这篇文章的2/3,还有1/3,完全隐匿,更可怕的是,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自己也亲授过这篇文章(不是教授新课而是练习巩固)直到今日才知道“节选”二字,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
《社戏》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入他的小说集《呐喊》。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在最初看到《社戏》选入《呐喊》,其实内心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这样一篇,形神情意都应该是选入散文集《朝花夕拾》才对的文章,要选入小说集《呐喊》呢?而当时的自己并未多去追寻多去探索,只是由着自己的无知,告诉自己,都这样学,知道是篇小说就行了。然后懵懵懂懂,错过了这样一篇理想的桃花源式的文章,也误解着鲁迅先生。现在知道了这篇小说的完整部分,再对比《故乡》,就更能理解鲁迅先生在《故乡》的结尾说:“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就是《社戏》中这样淳朴、宁静、友好的生活呢?
关于城市的困境与农村的困境,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已经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而我却“断章取义”,把《社戏》仅仅看成了鲁迅先生回忆中的美好童年。可笑可笑。
而这样的断章取义,信息不全导致的理解的面目全非,也恰恰是这个时代无知的狂欢的根源。信息源源不断袭来,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未经确证,不假思索,或者无从得知根源。便在那不全面的信息中自说自话,信口雌黄。不加以举例说明,因为这样的结论也不过是我的一个猜想,我也并未对我猜想的事例加以确证,因为事不关己,因为不去狂欢。这就够了。
生活中,自省。做学问,深究。
这就是再次研读《社戏》,这个关乎信息的全面与判断,给我的启示与警告。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