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馆APP| 100万册经典图书免费借阅
你想看的 都在这里
小时候看央视的《西游记》,看到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受到封号之后,有点说不出来的怅然若失。和历尽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相比,这样的结局堪称冰冷无趣,让我在每年暑假看《西游记》的时候总是刻意漏掉最后一集。
最终唐僧师徒到了西天坐上了神坛,永受膜拜,而在现实生活中,曾经唐僧冯绍峰和女儿国国王的赵丽颖官宣了婚讯,这冰冷的西天,终究不是人待的。
1.
关于“唐僧有没有对女儿国国王动过心”的争论一向颇多。毕竟女儿国的国王也不似其他妖精那般邪恶,况且其尊贵的身份和端庄的美貌也刚好配得唐僧这样的相貌堂堂。关于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故事,出现在《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
来到了西梁女儿国,这边唐僧吩咐徒弟们要仔细小心,除此之外还不忘交代“切休放荡情怀,紊乱法门教旨”。
而这边女儿国的民众们见唐僧师徒造访的反应是这样的:
“忽见他四众来时,一齐都鼓掌呵呵,整容欢笑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
人种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在原著里,唐僧来到女儿国,就相当于一只奇珍异兽,一袋移动的精囊。
接下来,面对花式逼奸,以及女儿国国王花容月色的美貌,唐僧毫无动容,仍旧使尽浑身解数,力图逃脱:
恐女主招我进去,要行夫妇之礼。
我怎肯丧元阳,败坏了佛家德行。
走真精,坠落了本教人身?
随后,听从了孙悟空计策的唐僧将计就计,被推就着上了车,与女王并肩携手而坐,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却是“女帝真情,圣僧假意”。
等女王在通关文牒上签字画押,便要送徒弟们上路。女王喜不自禁,不知是计,嘘寒问暖,为徒弟们置办行装,和唐僧一起为三个徒弟送行。
正待此时,却杀出个程咬金:妖精(国师、蝎子精)登场,劫走了唐僧。却原来这蝎子精也一早瞧上了唐僧。后来唐僧脱得身来,自去取他的西经,却伤了女王和国师一人一妖两个人的心。
而唐僧和女王的故事,也就被妖精突兀地打断,到这里无疾而终,再也没有了交代,似乎女儿国国王的出现,只是为了给师徒取经路上增加一个小小的考验。
2.
与“鸳鸯双栖蝶双飞”的一唱三叹,或者是游赏御花园的春意撩人相比,书中的大部分段落显得无趣而苍白,为什么面对如此富有戏剧性的邂逅,作者的书写会这样草率和无情?
翻开《西游记》,我们会发现在一开始,有关七情六欲的一切,都早已被一棍打死。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早就替唐僧打死了人之情欲本分。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傍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行者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甚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
那六人道:“我们唤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从这六贼的名字,我们立马可以知道,这不就是人欲吗,有些类似于基督教中的七宗罪。
而就在一言不合之下,孙行者立马拔出金箍棒,一个个轻而易举地被打死了。自此,人之本能欲望就被囫囵地毁灭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西游记中的唐僧,其实更像是一个人人格的侧面——超我。这个超我没有一切常人的欲望,他远离人间烟火,在道德上完美无缺。这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与西方神话故事最显著的区别。相比希腊神话中到处撒泼打滚,因为嫉妒和好胜闹出各种笑话的众神来说,不近女色不食荤腥的唐僧就显得更加像一个冷冰冰的佛像了。
但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超我,而没有本我和自我。在《西游记》中,包括唐僧在内的神仙菩萨们总是圣洁光明,不管是在法力还是在道德上,几乎都完美无缺。但其实他们的自我和超我一定在其他的某些地方有所投射。
观音菩萨就像人们心中最圣洁的白莲花
这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有很多好神界的败类,他们总是下凡来阻挠唐僧师徒取经的去路,仔细一算其中数量竟高达11个。比如有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观音饲养的一条金鱼等等...
文殊菩萨和他的坐骑
而这些坐骑、仆从或者宠物,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各位神仙菩萨们人格的另一面(怪不得电视剧里的那些菩萨神仙们,总像永远微笑着的假人)。每个人都有两面,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神灵也不例外,只是神灵把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把坏的一面压制住罢了。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被压制的欲望往往会通过投射而表现为外在事物。所以这些神灵的负面以宠物的形式被投射出来,它们来到人间胡作非为。
观音菩萨养的鲤鱼也偷偷跑到凡间娶妻称王
在唐僧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作品中呈现给我们的唐僧,只是一个人超我的部分。而唐僧的本我全部移植到猪八戒的身上,自我则全面移植到孙悟空的身上。师徒三人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所以在西去取经的路上,唐僧作为道德的表率,而猪八戒则时不时暴露出人的食色性也,至于悟空,则难以掩盖暴力和冲动。
3.
在原著中,人的情欲本能只能化身为妖怪时不时出来“祸害”人间。但是,在86版的杨洁导演的《西游记》中,唐僧终于有了一丝人情味儿,他的形象不再那么古板单一。
在电视剧里,唐僧和女王的初次见面、女王为唐僧作画、共游御花园、二人在寝宫的暧昧以及送别时的难舍,以及其中的种种对话,都叫人不得不信唐僧未曾动情,哪怕是一分。
记得有这样十分令人动容的一幕,在与女儿国国王共处一室时,面对女王美貌以及引诱,他虚汗直流。
“你说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睛看着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
虽然导演没预备接下来的台词,但观众心里知道,唐僧不敢,他不敢睁开眼睛。
没敢,并非不想,并非不愿。
当女儿国太师来到驿馆提出结亲要求时,唐僧的反应是“三藏闻言,低头不语”——为什么不是断言拒绝、不是勃然变色、不是顿足捶胸“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而是“低头不语”?
唐僧没有对太师发狠,等到太师离开后,他对孙悟空发狠了,他说“教我在此招婚,你们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为什么是”不敢”如此,为什么不是“不愿如此”?
在唐僧心里,自己的感情,国王的欲望,都压不过那秤砣,因此必须压制掉。
“今夜良宵难得,你就答应了我吧。”
“女王陛下……贫僧已许身佛门,并与大唐天子有诺在先,还望女王陛下,放贫僧西去。”
接着,他回头,迟疑地缓缓开口:“来世,若有缘份……”
他非常明白自己此行的任务,他的宿命就是为了去西天取经,从而普度大唐众生。为了天下众生的利益,唐僧压抑了自己的真实内心,如有任何波动,只能寄望于来世了。
虽然86版的西游记终于给了圣人一点人间烟火气,可本质上,它和原著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人要服从与牺牲个体的欲望,来完成集体主义的目的。在西游记里,这个集体是众生,在冯小刚的电影《芳华》里面,我们也发现了这种集体主义的魔咒。为了某种更大的意义,你要牺牲自己的小我。尽管在自由观念已经非常普遍的今天,仍旧有些“过来人”在呼唤你为了社会、为家庭、为了某些集体的利益必须泯灭自己的个性追求,做出必要的牺牲。
而在2017年冯绍峰赵丽颖版本的《女儿国》中,(虽然这部片子拍得及其混乱和四不像,但其中也不乏新意的一些东西)唐僧在最后终于道出了这个“普度众生”的真相。
爱一个人
和爱众生
没有分别
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个世界。
腹中胎儿,取经大业,同等重要。
这个真相就是:爱一个人,与爱集体,没有分别。这样的顿悟,放在二三十年前,简直是痴人呓语,大约没有几人能懂。
而在电视剧中,唐僧即将西去之时,实在是电视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女王眉目低垂黯然神伤,而唐僧目视前方,似乎心无旁骛,一心向佛。
多年以后,唐僧抵达西天,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他化身成为冰冷的佛像,永恒伫立在大雷音寺,不知他可否还记得当初来世的那个约定。但无论如何,在这里,没有来世,只有永恒的冰冷。
怪不得人家说,只羡鸳鸯不羡仙。西游记,终是一出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