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字中的夏洛克

文字中的夏洛克

作者: 鳥木之言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22:47 被阅读0次
画师:鸟木之言

大一结束了,回了家,买了册《福尔摩斯探案集》,看了一个月多,蜗牛般速度。

说道好笑,我当时还以为买的是假书,因为当我看到福尔摩斯的名子时,里面是写着歇洛克·福尔摩斯。

明明剧里的写的是夏洛克,怎么来这就歇洛克了呢。本着买家心态,上网搜了下,才知道是音译。

正因如此,看到后面还会出现带口音的书写,比如我看的山生...我还以为打错字了呢,读多几段才发现那人的口音就是这样,嗬,还挺有代入感的。

再到事故,其实我觉得短片的故事反倒更吸引我。

因为长篇故事一篇下来,动不动就一二百页,在前期铺垫的时候通常会以几条线索代入,再加上大幅度的细节描写,我的脑力和精力都难以跟上。

在第一章《血字的研究》里,看得快结案时,中途往里插了一大段的回忆录,尽管故事很好,但还是看的挺累。

往后的篇章里,逐渐把握住读者的情绪,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着一位作者在写作中不断成长。

虽然福尔摩斯和华生主要的都是在破案,但在全部的案件整理的过程后,不难发现里面一些共通的特点。

金钱是成罪恶的根源。

富商会比较看重自己的金钱,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最后怕的,我觉得是里头身无身文的人(也有好大一部分穷人是墨守成规的,这里只是针对罪犯而言),他们苦苦追寻自己的目标,然后精心策划出一场大戏子,就像我们常听说的那句:“烂命一条,有很可怕的”。

大都年轻女子给我的形象是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有些盲目,不计后果的角色。而婚后的女子会表现得对丈夫言听计从,或是说有些可怜的,只能被迫爱着自己的丈夫,女权主义薄弱。

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剧情差不离几,都会在里头安排个喜欢酗酒的人,酒兴一上了头,好点的就雷声大骂,坏的就成了书里的凶人人。

或许,这也是旧社会状况的一些真实写照吧。

另外反而我自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当顺读完四册书时,会隐约觉得里面心理性词汇描写慢慢增多,不知是不是作者往后写得愈加得心应手缘故吧,本着好奇作了些分析。

1862年威廉·冯特提出社会心理学,更在1874出版《生态心理学原理》,这是我目前找到最早的一则资料,当然也不排除相关理念其实早已形成(相传早在亚里士多德撰写的作品中就有出现,不知真假,有机会再读吧),目前还找寻未果。

到1887柯南·道尔的第一部《血字的研究》(因为出版上一些问题,创造时间估摸在在1886或者1885)。两者虽然隔了些年头,但此看来这类学科应该还未得到正视和推广的。

再到1901年出版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提到关于《柳叶刀》和《心理学报》一词,前者创办于1823年,而后者却只能查询到1956年由中国刊登连载。怎么说,虽然粒是两个小字的出现和一些句子形式上的变化,可就像是感受着作者时代里,心理学发展的微变。

或许是看的译本缘故,所引用的词汇更为丰富吧。再或许往前的作品已经有这样的写法,我还没看到,写得鲁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中的夏洛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hx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