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7天共读《瓦尔登湖》|导读4:口才不好的梭罗,与乔布斯有过一次“

7天共读《瓦尔登湖》|导读4:口才不好的梭罗,与乔布斯有过一次“

作者: 给丘吉尔做饭 | 来源:发表于2024-10-04 06:40 被阅读0次

    原创

    第3天的阅读进度是读完3章。个人的阅读时间是98分钟。

    通过前面两天的阅读,对于梭罗的文字已经开始熟悉,不论是谁的译本,都可以透过语言的表象,感受到这个敞开心扉的中年男人,在文化上和心灵上都与我们如此相近,以致我们常常在字里行间看到“熟人”。

    “阅读”一篇中有一段,说到“难怪亚历山大行军时,还要在一只宝匣中带一部《伊利亚特》”,我就想到关羽在行军时带《左传》,曾国藩也同样手不释卷。

    而阅读,从来不是眼睛的旅行,它必须要经由我们的身体,改变我们的生活。

    ——“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之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

    当他说“(老年)应该有裕闲时间,把他们的余年放在从事自由学习上”,我不禁想到现在高频出现的“终身学习”一词。

    “声”一篇中提到火车发明以后,“他们不是说话更快,思想不也是更敏捷了吗”,唉,100多年后的木心还在感叹“从前慢”,但是木心说的“从前”,蒸汽机车正散发着古典美呢。

    《瓦尔登湖》就像一个根茎发达的元文本,在其上蔓生出各种语词的枝叶。

    之所以能这样,因为梭罗在他所处的年代,落笔已经尽可能摆脱维多利亚风格的汪洋繁复,力求简洁朴素了——虽然我们现在读来仍会稍嫌啰嗦,但那实在都是时间惹的祸。

    好在他是真的坦诚。哪怕他口才不好,最初演讲的时候并不受欢迎。还是老师爱默生了解他,鼓励说:你写日记吧,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都用笔记下来,于是才有这本《瓦尔登湖》。

    从梭罗个人的角度看,他写这本书完全是在放飞自我。1842年,他与哥哥约翰一起在新英格兰的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两条河上漂流,两个人形影不离,甚至喜欢同一个女子,也同时被同一个人拒绝。后来,约翰在刮脸时伤了手指,伤口发炎导致破伤风,说起从前什么都好,但是没有抗生素这一点就不好,哥哥因此去世。

    梭罗到瓦尔登湖旁的小屋去记录他和哥哥的那次漂流,有了人生无常岁月仓促的心情底色,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友谊、精神、社会和自然,他写下了《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

    梭罗并没有想到会在湖边写出第二本书。1845年7月5日,也就是在他搬到湖边后的第一个清晨,他开始写一部新的“日记”——《瓦尔登湖》,向世人宣布自己到瓦尔登湖来居住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声音是全新的:大胆、抒情、渴望、带着预言家的风采。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多年以后,当世界有了AI,于是有了一场史蒂夫·乔布斯与亨利·戴维·梭罗的“隔空对话”,两个人相差138岁,交流倒是没有障碍:乔布斯认为智能手机提升了人们的旅行体验,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哪怕是打卡式的旅行,也有特定的意义。

    梭罗则很不客气地批评说,智能手机不但毁掉了旅行,也毁掉了阅读,他固执地认为:“我在瓦尔登湖的旅居,让我得到的不比跨越半个美国少”。

    但是梭罗的小屋如果有WI-FI的话,他是否还能听到寂静的声音,体会寂寞的甜美呢?

    说起来,从精神气质而论,乔布斯有点像梭罗的转世灵童,哪怕他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效,但在终极目标上,他也讲究物质极简,精神提升,也是以旅行和阅读为媒介,来回归自己的内心。

    虽然梭罗重在“自己的生活实践”,而乔布斯致力于“改变世界”,但梭罗在《瓦尔登湖》初版的扉页上是这么写的:

    “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这句话在昨天读的第2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作为梭罗老朋友的中国人,我们可不觉得这句话低调或者意味着独善其身,而是听出了其中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豪迈、自信与嘹亮,这与那个最初不善言辞的梭罗相比,真的是质的“优化”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天共读《瓦尔登湖》|导读4:口才不好的梭罗,与乔布斯有过一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my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