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师布置任务,让我整理一套自闭症儿童筛查量表。老师给了两份资料,说,仅供参考。
当时没有参透“仅供参考”的“深意”。但是,把量表的题目拎出来,再细读了“有关专家”的“权威解读”后,瞬间明白“仅供参考”的言外之意。
先说说我的工作是什么。
整理一套国外翻译过来的自闭症儿童评估筛查量表。
那么这是份什么样的量表呢?
是用来给家长回答的一套题目,根据1.5-3岁孩子的日常表现来回答。
答题完全靠家长主观判断,所以,家长对题目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如果评估结果显示出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就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评估。
即便正常孩子在这一轮评估中,被“误判”为自闭症,但是在专业机构的专业评估中排除了自闭症的可能的话,结果明显是皆大欢喜的。
但是。如果一个自闭症孩子在这一轮评估中,被“误判”为正常呢?是不是失去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时机?那谁来为这个孩子的未来负责呢?
所以,对于评估,我们向来是谨小慎微,力求科学、严谨。
反观我拿到手的两份“权威量表”,又是如何误人子弟的呢?
首先,这是一份外国的量表。译者翻译成中文时,就误译了许多。
对于经常做中日学术内容翻译的我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其次,中文表达模糊不清,有歧义。
这就会导致家长读不懂题意,直接后果是出现“误判”。
最后,某些权威专家对题目字面意思背后的“权威解读”竟然都是错误的。这也是最无法容忍的。
所以,我们后来在重新整理这套量表时,核对原文,逐字校对了中文。考虑到家长的理解能力,还对答题方法给出了一定的提示,进行了细化和引导,争取提高这套量表的信度。
在评估这个事情上,模棱两可、误判都是不了容忍的。做到对家长和孩子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