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小丫从幼儿园回来,情绪有点儿低落。平时接小丫回来的路上,小丫总是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经常是路上车马喧嚣,根本听不清楚,但是我总是随声附和“哦,是吗?”之类的。那天默默的样子,让我有点儿担心了,我问她“今天开心吗?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了吗”小丫很受伤害的说“妈妈我不喜欢自己,老师说我做什么都慢”。再问,小丫就含糊的说她穿衣服也慢,吃饭也慢。再问就不说了。我安慰小丫说“没关系,慢也不是什么坏事啊,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儿要做啊,慢就慢呗”小丫还是说“慢不好,慢是坏孩子”。我就告诉她,快慢是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没有什么好与坏,如果你喜欢快,那就要经常锻炼自己,熟能生巧(也不知道人家懂不懂这个词儿),没有坏孩子,更没有因为做事慢的坏孩子。也不知小丫听明白多少,但是小丫大大咧咧的性格说过一会儿就忘掉了,又开始叽叽咯咯的玩闹起来。第二天还是兴高采烈的去上学了。
关于孩子快慢的问题,有什么好坏之分呢?性格急的孩子,动作快积极好动富于开创精神但同时也可能会毛躁,疏忽大意做事不精细,不能体验生命中很多细节;而性格慢的孩子,可能做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但是同时也比性格急的孩子沉稳,做事精细考虑问题周到,更能享受生命的过程。所以很同意没有坏性格的说法,哪种性格的人都有杰出的,都有快乐的人。另外在大人眼里的小孩子的拖拉,其实是大人在用自己的观点看待孩子的世界。大人的生活动作目的性很强,而孩子不一样,孩子更多的是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情景的体验。比如孩子穿衣服扣扣子,大人的目的就是穿上衣服,孩子在穿衣服的过程中,会通过触摸感受衣服的材质,扣子的形状,甚至是扣子顺利钻过口眼儿的喜悦。在人生的前几年,这些对生活的感触,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甚至之后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世界里有什么天塌地陷的大事可做呢?为什么非要逼迫着像我们成人一样,为这为那地奔命一样生活呢?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和儿童的身心成长有太多背道而驰的地方。一个同事戏称“她儿子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去教中学,认真负责到手把手的交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认字写字”。孩子的学龄前更重要的是用真实的触觉、听觉和视觉去感受这个世界,学会接受规则和建立规则。学英语学画画学数学,对孩子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个孩子在小学就已经把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究竟是谁之过呢?三五岁的孩子老老实实的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有这个必要吗?甚至应该说是有点儿残忍,作为成人的我们,让你把手放在腿上听课,能坚持多久呢?成人不断的把学习和各种痛苦联系起来,怎么口口声声的责怪孩子不爱学习呢?这个年纪的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玩儿,在玩儿的过程中他们会认识色彩,形状,音乐,学会和人打交,适应环境。
难道不能把幼儿园做的更符合孩子们的本性吗?不能把幼儿园分成各种的娱乐和活动的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快乐的玩耍吗?老师声嘶力竭辛苦的维持秩序,蹦蹦跳跳一天下来累的精疲力竭,可是很多孩子还是不领情的哭死哭活得不肯去上学,弄得所有人都这么辛苦的现状,难道不能有所改进吗?
中国现在有那么人为儿童教育奔走呼吁甚至建立了各种教育机构和论坛,孙瑞雪、李跃儿、小巫、胡萍等等,更有不少人引入华德福育,真的希望我们这座城市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尤其是领导者们能开阔眼界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能让更多的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