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写作 如实生活
我想成为艺术品
尽管肉体无能为力
至少灵魂理当如此
——费尔南多·佩索阿
特别反对现代女性在婚后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投入家庭。
这是个非常拧巴的时代。一方面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经济的贡献和产出之中,另一方面她们仍要承受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庭内部劳动,接受传统社会赋予的既定使命——洗衣做饭、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容不得片刻喘息。孩子、家庭把她们牢牢束缚在原地动弹不得,让她们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为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打拼获得相对平等的一席之地而付出更多努力。甚至,在获得同等地位的艰难实践中,她们必须较男性牺牲放弃更多,流更多汗、更多泪,被迫接受更多无奈。
在大多数婚姻里,“赚钱养家”仍是丈夫们逃避家务琐事的天大借口。“双标精”婆婆们则以身作则、亲自示范三从四德,以此希望成为“女主人”的楷模,收获一枚乖顺听话的媳妇,直到越来越发现,想法总是美好的,事实却略有点残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始终是个不辨自明的真理。
在婆婆们的青壮时代里,女性长久以来都作为第二人物依附在男人身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压抑自我,见机行事,通过婚姻求得寸厘生存之地。大多数情况下,她们关于生活的主张只限于家庭零碎琐事,却完全无法把控人生的方向。然而,这个时代拧巴就拧巴在,经过伟大祖国改革开放奔小康的经济历史进程和计划生育之后,女孩子们的原生家庭积聚了更多财富可以作为她将来的生活保障。因为是独生子女,婚嫁后,女性仍能够同父母保持着紧密联系,获得婚姻之外的支持和倚靠。
教育平等也是造成这种过渡性拧巴的另一个原因。女性借此获得“野心”,获得更多看起来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即便脱离任何一个家庭,仍能独立养活养好自己。她们不再像从前的女性那样,除了极少数乘风破浪的精英,大部分只能通过在家庭内部的劳动获得存在价值。如今,她们可以将视野放诸整个舞台。
自由平等和婚姻幸福并不是两个相悖的概念。以上分析,并非为了怂恿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和丈夫、和婆婆对着干。想表达的始终是,女性有能力、有权利在婚姻家庭之外,为自己争取、谋求一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个性和才华的表达,作为工作和家庭之间喘息的出口。女性有义务让自己感到快乐和自由,否则,这种压抑和苦闷,迟早会撕裂自己,撕裂婚姻,并影响下一代。不快乐的母亲无法养育出快乐的孩子。压抑的母亲会让整个家庭弥漫压抑的氛围。有时,我们会以为在家庭公共交往中伪装得很好。压抑却通过其他途径在啃噬内在,动摇婚姻的根基。因为传统婚姻价值观念的使然,你作出的让步越多,越无法得到善待。
丈夫不会问你是否快乐。婆婆也不会。你的孩子在天真无邪的年纪或许会偶尔关心一下。你的母亲则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显得爱莫能助,能够触达的实在有限。终究这只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酸甜苦辣。
大约仍是不想看到曾经笑靥如花的同性好友一个个都成了怨妇吧。虽然说幸福的表象都是相似的,背后的痛苦则各有各的不同,但被抛过这么多问题后,感到惊讶的是,仍有这么多女性在婚姻中不敢伸张追求自由的权利。保有独立和自由似乎成了某种叛逆的过错,成了我行我素的代言。
讲真,因为经历过,所以我懂那种无奈和痛苦。实在摆不平、搞不定的时候,去问心理咨询老师该怎么办,老师告诉我,不妨平心静气地和以先生为主的家人约法三章:
1.每周在工作家庭之外留出固定的一段时间独处。
2.作为一个约定,使用与否,取决于使用者,但必须要有。这样一来,让家人在事前心里会有个底,而不致在事后产生埋怨。
3.约定时间如果涉及家庭作息安排,值守的另一方(通常是我先生)需要全权承担起该时间段内有关家庭的大小琐事,但也不排除偶尔让父母介入帮忙。
ps.这个约定常常是相互的,即,另一半也可以获得同样的自由时间段予以支配。
所以,每周总有两天,我在下班后再也不用急着回家。无论学习芭蕾、绘画,还是单纯想一个人独处,阅读或散步,抑或和好友聚餐吐槽,喝点小酒,都不会被过问和谴责。那些被满足被释放的兴趣爱好,反馈给我加倍的自爱和自足。
全身心奉献自我,意味着彻底失去自我,进而被各种现实的、实用的观点和倾向奴役。这世上,没有人会一直陪着你,即使是在成了家的婚姻生活里,有了丈夫孩子,女性依旧是独立的个体。人和人相处需要舒适的距离,只有跟自己好好的相处,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夫妻之间亲密又疏离的关系。
独处,不仅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安宁快乐些,也是为了更好的与爱人共处。
最后借用萨特的一句话:
当我活着的时候,
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