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是啊,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学校教育,读过的书已然不少,可关键时刻却无法正确使用,时长感慨自己白读了这些书。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时可能并不是我们读过的书太少,而是读过便真就“过“了,什么都没吸收到,或吸收到了不那么正确的观点。在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不是想不起答案就是使用了错误的答案,最后仿佛是因为知道的太少而解决不了问题。 其实,方法错了,事半功倍;方法对了,事倍功半。读书也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这本《书的使用法》将教会你如何正确读书。
本书的作者出口治明是日本最知名的“读书家”,他对读书的兴趣始于小学时读到的《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这本书解决了他对“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这个问题的疑惑,从此他便爱上了读书。 作者在小学阶段已读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文学全集;初中时开始读战记;高中时大量阅读长篇小说和大河小说;大学时代便开始读马克思。即便是在创业最繁忙的阶段也能够每周阅读3-4本书,迄今为止他已经阅读过万册。
在《书的使用法》这本书中,他将从长年的阅读经验出发,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使用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使用书”的三个重要法则:
法则一:保持你的客观判断能力,独立思考问题。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本书中,作者也说道:“有必要百分之百理解作者的主张,但没必要百分之百同意作者的主张。”
当自己的主张和作者发生偏差时,我们不必去指责作者错了或强调我们对了,不必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作者身上,不必进行强制性的价值灌输。
但如果有人想把价值观强行加到自己头上时,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字,事实,逻辑”有所依据地去进行反驳。只有在任何人经过思考后,都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对其验证的东西,才是真理,才是相对正确的结果。
法则二:不要在书中追求及时性,不要带着功利的态度去读书。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谈及三毛说的这番话,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一个人,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董卿。她陪伴我们度过了13年的春晚,“央视一姐”的光环成就了董卿。但同时,董卿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才华和气质,配得上这个头衔。
其实,只要你认为这本书有趣就好,在未来有用或没用,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读书,而不是锱铢必较,对每本书都讲究读完字字有回报,希望读过的书能立杠见影地解决问题,甚至马上为我们带来可以眼见的利益。
这种太过功利的读书心态,反而欲速则不达。但凡带着这种心态来读书,一旦发现没有回报,便容易放弃读书,走向坚信“读书无用论”的极端。
本书的作者也在书中写道:“带着功利的态度去读书,效果不会太好。”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能够立刻获得结果的方法。因此,我觉得应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接下来只要等待书的在体内慢慢发作就可以了。”
法则三:输入和输出是硬币的正反两面,输入后一定要及时输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读书是输入,思考后再组织语言讲出来是输出。 输出是加速消化输入的内容,促使其更好地吸收,将看过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从而能够化为已用。
本书作者说:“ 想要学习的时候是输入最好的时候,那么学到新知识获得感动的时候,就是输出最好的时候。” 这里的感动就是指感触。当你对作者所说的话有所感悟的时候,可以快速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者讲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听,输出就是将其语言化。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自己的记忆,还能将有用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既利人又利己。
诚如作者所言-“人类的大脑和衣柜很相似,如果不将输入的信息通过语言进行整理,那么也会很难将其取出。” 只有在输入之后不断地输出,才腾出空间给到下下一次的输入。
我们与书本相识已久,但可能未能正确地使用书籍。《书的使用法》是一本书的使用说明书,既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何在,又教会我们该如何选书、如何读书等,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如何使用一本书,那么不妨读读这本《书的使用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