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一则#逃避式考研#话题,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考研人数攀升,学历或成执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不久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分别增长3.2、1.4个百分点。
之前中青报梳理的31所 “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一些名校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达50%以上,其中这些大学的本科生深造率高居榜首:
■ 清华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8.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4.86%
■ 复旦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69.22%
■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66.94%
■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57.78%
一般认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的最直接因素,是个人的高薪资待遇、高品质生活这些内在需求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在更高学历方面构成叠加,进而在考研这个环节形成“风景线”。
为梦想奋斗,还是逃避社会?
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在中青报微博发起的投票中,截止本文发稿,已有近16万人参与了投票。其中:
■ 近七成网友觉得考研是为提升学历好找工作
■ 18.8%是因为不想进入社会而选择考研
■ 8.8%的网友认为考研是为了继续深造做研究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投票在微博上展开,关注人数达到2亿人,投票人数15.9万,因为无法判断投票的主体是否都是考研人,所以数据的有效性和参考价值可能会打一个折扣。
也就是说由此得出的18.8%“不想进入社会工作”的比例,并不能简单对号入座到一定比例的20考研人身上。
由上图,我们还可以看到,中青报的投票是单选,但横向比较每个考研人的单一动机,这并不客观。
事实上,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也是复杂的,虽然不排除有人存在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消极原因,但提升自身价值这一项一定是主要动机。
从下图网友的留言也可以印证,单纯diss“逃避式考研”这一观点存在片面性。
考研的路很苦,也很长,果哥希望大家都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理由,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
如果出发时真的没有想得太清楚考研为什么,希望大家可以在考研这一年好好去想,为未来做好规划。
如果大家,有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能力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那我们努力考研,更好地提升自己,这也没有什么错,但不要把“逃避式考研”和自己对号入座。
如果一定有人是真的所谓“逃避式考研”,那也不能是我们自己。
官媒为什么要呼吁“理性看待考研”?
近年来,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90万人,增幅达21.8%。
从18年至今,不断有官方媒体发表评论,呼吁“冷静、理性看待考研”,而17年之前,关于考研的话题,整个社会还是一片赞同的声音。
为什么要呼吁“理性看待考研”,果哥从如下角度分析了原因:
第一,考研热直接造成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研备考低年级化,部分本科院校甚至呈现教育应试化现象。学生忽视本科教育,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在应试化教育中湮没了创新潜能,也会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这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都是不利的。
第二,考研人数连年增加,屡创新高,录取人数却不足四分之一,于是又有大批人选择二战、甚至多战,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本科就业率的降低。并且,当考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心中“执念” ,也不排除一些人是逃避社会或者随波逐流,如果考研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在备考甚至将来读研的过程中都缺少前进动力。从这个方面来讲,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于个人也会虚度光阴。
第三,当前社会,知识教育阶段已盛极而衰,能力教育阶段正开始萌芽。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规范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转型期,教育的发展和其他发展一样,向求质量和优化结构的方向转变,这也是官媒呼吁“理性看待考研”的根本原因。
选择考研对不对?
一定意义上,我们很多时候在探讨考研人数增长的时候,还是没有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考研。
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学位为硕士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100万人。在美国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占人口的比例大概在0.5%至0.55%之间。
如果把考研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大视野下,我们的研究生总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全社会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巨大努力。
我们在探讨考研是坚持梦想还是逃避社会时,都不应该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转移过程中,在知识成为社会治理以及文明进步的一个亮点之时,考研,无疑也是个体磨炼提升自己一个不错的选择。
遵从内心,为幸福奋斗
凡事都要辩证地去看,如果片面要求学生理性看待,不仅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也忽视了考研人为了梦想拼尽全力的付出和努力。
幸福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为了能够迈进理想学校、就读理想的专业,在这条考研的路上,即便有着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即便有着疲倦和迷茫的交织,即便有外界一波又一波的质疑,但我们坚持下来,便会收获良多。
无论如何,付出过、奋斗过、努力过,就不会有后悔。
人生路漫漫,紧要处往往只有那么几步,这一程我们为考研努力。但不懈努力不就本应该是生活的底色吗?
更多考研资料尽在工宗浩“槟果考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