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也如今天高考过后的同学们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我要选什么专业。那时候我没有主见,我父亲叫我选个工科类的专业,他说干实业的有用,以后也好找工作,我听了他的话,选了通信工程。
既然是说选专业的问题,我想先拿自身做个例子,聊聊我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的感觉。大学四年里真正对我自己专业有点感觉的就要数第三年了。前两年的时光都被我蹉跎了,第三年想变一变,便开始准备考研。我记得最初把高数的资料书买回来,还满怀着信心,但过了两周,我便发现,我在把时间几乎全部花在高数上的情况下,第一章都没看完,我以为万事开头难,所以也没灰心,又过了两个周,我还停留在第一章,接着每翻开高数书一次,我心里便痛苦挣扎一次,直到现在写到这,那种痛苦的感觉还随之涌上来。后来我还尝试着努力迫使自己爱上数学,每天都在心中默念我爱数学,谁知半点成效未见,反而对高数越加感到厌烦。高数弄不地道,精神也变得恍惚,看什么都不能专心,英语和专业课也高不成低不就。
后来毕业,我想再考研,又不想靠家里补贴,就去找了和我本专业相关的一份工作,想着边工作边考。也是运气颇好,公司的宿舍离图书馆很近,每天下班,我就背着书包去图书馆,一来清净,容易进入状态,二来看的心烦了,也可在书架上随便扯两本与专业无关的书来解闷。
我上面也说过,翻开高数书就很痛苦,最开始还能坚持看一个小时,后来就变为半个小时,再后来看一眼便合上了,到最后索性不拿,直接去图书馆找书看。我记得最先看的解闷书是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看的入了迷,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兴趣,就去翻《中国近代史》,接着又想了解人类历史,便把《时间简史》拿来看,到后来哲学书,文学书越看越多,直接把考研这事丢了,也省的折磨自己,生高数的气了。
书看的多了,自然而然的会有倾诉的欲望,那段时间回学校完成毕业论文,大学的班长和我说,你何不自己创建一个公众号,写写文章。他这话正中我的下怀,于是有了如今的这个公众号,虽然更新的不是很频繁,到如今大大小小的文章也写了四十几篇。到如今我读的书虽然还是很少,但每天总能腾出时间给阅读,这是爱好,也是兴趣使然。伴随着读的越多,写的也就越多,写的也就越好。我坚信我写的会越来越好,因为这是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正如清代大儒章学诚所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那照我自己的意思,我是不是选错专业了?也不尽然,因为我当初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学什么专业。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时间都浸淫在课本里,基本没有机会挖掘自己的个性,所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学什么专业也属正常。没关系,先大胆按照自己所想的选,只把所填报的志愿当做暂时的方向,别当做最后的决定。大学的时间很充裕,别浪费掉,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的专业,尽可在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时候多去学些别专业的知识,选文学的去学学数学,选统计的可以去学学建筑,去听听学校内好教师,好教授的课,也可以给你一些指导。这样东摸摸西摸摸,敢尝试敢冒险,总可以找到你喜欢的,而后再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去做,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
若是一开始就有主见,知道自己喜欢的在哪,便可直接按照自己意思去选,别听家长说哪个专业好找工作,对社会有用,三百六十行,哪行对社会没用?也别去听一些哥哥姐姐说这个专业不好,别学这个专业,不适合他的未必不适合你,再说,如果都听他们的,不去学那个专业,那么那一行谁来继承?
用胡适先生举过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做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我自己在自己的“性之所近”还未成什么气候,便在举一个成了气候的例子。我最喜欢的一位音乐人李健,他大学的时候选专业和很多人一样,在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完成学业。可他发现他还是喜欢音乐,于是大学的时候也没丢掉,只当一门爱好,后来越学越深,对音乐的爱也日益渐增。大学毕业后他先进了广电总局,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两年和当初一起唱歌的朋友叫他回去做音乐,他跟着回去,发现这才是真正喜欢做的事,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李健。如果他当初没跟随自己的本心,那可能我们多了一个三四流的工程师,少了一个一流的音乐人。
所以刚从高中毕业的同学们,爸爸妈妈叫你去做医生,做律师,不要听,社会需要什么,不要管,跟着你们自己的兴趣走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