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有两位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
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1897-197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薇姬·索尔兹的资料则几乎没有。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书籍,英文原版名字《Children: The Challenge》,中文译名《孩子:挑战》。它用大量的案例详细说明了小孩子隐藏在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针对不同的动机父母有哪些可应对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共性可以归纳为:既不纵容孩子也不严惩孩子,而是学习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既能有方法了解他们,也能有能力引导他们。其中既不纵容孩子也不严惩孩子的方面便是正面管教法的核心。
在教养孩子所花的时间上,本书作者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相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方法是对的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结果,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关于内容
一、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随着民主社会的发展,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民主氛围。以前那一套靠父母权威教养孩子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但父母还得教养孩子,却没有被提供有效的管教方法,这便是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二、父母应该了解孩子
1. 孩子的许多错误背后的两个原因:
a. 孩子在寻找归属感,所以他们自己都不察觉和理解自己不当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通过直觉而不是理智这样做地;
b. 是孩子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解释理解时容易出错,但他们并不知道,并且会使用这些错误的解释。
2. 孩子的四个错误目标:
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和自暴自弃。作者指出这些更同意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
三、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
1. 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需要让孩子学习尊重自然法则,懂得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并且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这些不是语言能达成的效果,必须靠实际行为。
尊重孩子则是父母不强迫孩子遵守规则,尊重自己则是不帮孩子做事情沦为孩子的“奴隶”。比如孩子不收拾屋子,妈妈可以帮忙收拾,并带着不埋怨、愉快的情绪,不要说教,但是哪样东西在哪里就只有妈妈知道了。
2. 保持规律:规律让人有安全感,一旦规律形成,便需要建立和维持规律。但需要知道规律虽然重要,但不应该是死板、毫无变通的,因为经常会有一些突发情况需要我们对规律进行变通以适应,比如暑假和上学时可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3. 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让孩子知道,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
a. 不能随意动别人的物品,需要取得物品所有人的同意
b. 让孩子知道有些并不是他的特权比如吮手指,比如孩子吮手指,父母也吮,孩子便会觉得吮手指不再是自己的特权。
4. 花时间训练:孩子虽然能够通过观察学习,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穿衣服、洗澡、过马路等需要的不只是一两次的训练,需要不断重复直到熟练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是要明白训练是个反复的过程,二是要鼓励孩子的尝试,并给孩子的探索和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
5. 让孩子不受恐惧的影响: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对可能的危险多加小心,比如小心过马路等。但小心和恐惧截然不同。父母还需明白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孩子受苦,但疼痛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面对及接受疼痛和苦难。
6. 激发独立:需要对过度保护有意识,不帮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对培养孩子独立的各种机会保持敏感,给孩子空间和鼓励,但不插手。
四、父母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1. 鼓励: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该怎样鼓励,但可以明确的是:需要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不同的机会和途径锻炼。
2. 正确认识惩罚与奖赏:没有哪种惩罚能够得到持久的服从;完成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需要被完成,而不是为了得到奖赏才完成。
3. 坚定而非坚硬:坚定就是拒绝孩子过分的要求,并且前后一致,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线。当做出合理的规则和决定时,需要有坚定的态度。
4. 尊重孩子:将孩子看做跟我们一样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但要清楚这样的权利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情。
5. 避免给于过度关注:给予孩子关注,但需要察觉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间的不同。
6. 不要“赶苍蝇”:孩子有时候会用行为刺激家长,比如走路时用鞋尖磨地,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发怒就像是说“苍蝇别来烦我!”对此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的的反应到底是想达到教养孩子的效果还是只是不想让“苍蝇”烦扰我们?
7. 不轻易取悦孩子,有对孩子说不的勇气:这并不是说要随意拒绝孩子所有的要求,而是当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规则相抵触或者不符合情势时,必须要说“不”。
8. 避免过度保护:我们不能一辈子保护孩子,所以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的勇气以及面对生活起起伏伏的力量。
9. 不要可怜: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怜的合理理由,这个时候他便不会去面对他的困境或者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是依赖他们的怜悯,长此以往,孩子会丧失勇气,更不愿意面对现实。
同情和怜悯是不同的。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而怜悯是毫无原则地可怜他人。
10. 一视同仁:这一点适合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即把孩子们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惩罚一起惩罚而不是只惩罚其中的一个,同样奖赏也是,这样可以规避孩子间没有必要的竞争以及竞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寻找他人的认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11. 倾听:成人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密好友那样真心倾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话语背后真正的含义。
12. 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居高临下地和孩子说话,也不要用“婴儿语言”来交流,而是应该用和朋友说话时一样的语气。
13. 放松、从容:不必要对孩子太多担心和焦虑,比如怕他们有坏思想、担心他们的道德观、操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说“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强迫、控制才能变好。真正需要做的是放松一些、从容一些、对孩子有信心。
14.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让他顺从,我们在思考;而“和”孩子说话则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寻找解决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方法。
五、父母该做的:
1. 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不需要成人介入而自然发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结果,比如孩子不吃饭会饿;人为安排让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的后果便是逻辑结果。但作者又告诫:自然结果通常有效,而逻辑结果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很可能会演变成对孩子的惩罚产生相反的结果,所以要慎用。
2. 消除批评和减少错误: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错误,这样会使孩子丧失勇气。因为我们如果不断指正孩子的某个错误,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而孩子犯的错很多是因为缺少经验或者判断失误造成的,我们的批评可能会在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严重性。
3. 赢得合作:父母要用技巧鼓励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合作,也不是命令孩子合作,需要赢得孩子的合作。父母要清楚合作不是妥协。这里说的技巧包括:如果孩子反抗,父母需要审视是不是提出要求的时间不对,或者是不是要求的是孩子憎恶的事情?
4. 避免权力之争:
a. 父母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权力之争,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1.这件事是对孩子有好处还是我在维护自己的威望?2.尽管多次训练孩子,还是是不是仍然有同样的行为?孩子反抗吗?我们生气吗?愤怒吗?3.我是不是言辞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愤怒?
b. 怎避免权力之争?1.要明白自己是权利之争的一方;2.坚持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要改变孩子什么
5. 退出冲突:当跟孩子产生冲突时,父母需要明白说教和讲道理是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这个时候可以有技巧地、不带情绪地退出,比如用“卫生间方法”——去卫生间里呆一会儿,这样孩子面对的是空无一人的战场,他的注意力也可以很快转移。
6. 用行动而不是语言:发生冲突时不用语言而是行动,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什么也听不进去,所以语言是无效的,还容易变成语言弹药。行动时的重点是平静,不带有怒气和情绪。比如孩子用玩具枪打周围的人或建筑,说教无效之后直接收走玩具枪,并告诉孩子没收是因为他不遵守规则,等他愿意遵守规则时再把玩具枪拿回去。
7. 避免冲动: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挑衅时千万要冷静。
8. 不参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让他们自己解决。但我们可以了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冲突,也可以不带任何指责和说教地、友好地和孩子讨论冲突,找出解决冲突的方法。但这些需要是在冲突发生之后。
9. 做自己的事情:周围的环境和孩子可能会影响孩子,但对于一些消极的影响其实很难减少或消除,父母需要做的是当孩子被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时应当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的影响本身不重要,孩子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恰当的指导包括:跟孩子友善地讨论,重点在于这样的讨论不要有丝毫批评的成分;开诚布公地讨论提出各种可能性,即使有些可能性我们不能接受,也要提出来让孩子思考。
10.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要孩子做某事时不要发号施令,不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合理川提出的信息是需要孩子的帮助而不是他的服务或顺从。
11.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保持连续一致性是规律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和安全,他们也能因此学会尊重客观,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12. 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孩子的一些行为如尿床、咬手指、性游戏等是因为这些能够满足他们潜意识里的一些目的,他们对这些行为的看法跟大人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大人才会觉得这些行为习惯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和危险。
13. 一起享受乐趣: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即使输了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享受乐趣。
14. 电视挑战:孩子看电视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只是堵截这种行为,可以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并且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思考,对孩子的看法,不用点评或纠正。如果想发表看法,可以用启发式的问句“我很好奇,如果……结果会怎样?”
15. 家庭会议: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家庭的难题。
六、感悟:
对比以上作者提出的方法,做的不好的地方目前为止最明显的有3个:有点过度保护、怜悯的态度一直存在、家长权威的思想也一直存在,所以很不能容忍孩子的挑衅和反抗行为。
做的好的地方是一直在跟当当一起玩游戏,但需要让他从游戏中知道:一、落后也能赶上来;二、输了也没关系,享受过程的乐趣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