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作为都应该归咎于假期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记录了,去年立下的豪言壮语,今年不过也才四万来字,可见,坚持是个多么重要而又稀缺的品质,未达标的不只是记录这一件事,口语马拉松也因为拉不下脸而胎死腹中,当路上与众人同行的时候,不自觉的就闭上了嘴巴,可能是从小养成食不言寝不语,以及不在公共场合喧哗的公德心,事实上,我不仅没有喧哗,反而一言不发,试图与树木森林融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森系吧!
想到这里,就想到山本耀司说的,或许是他说的吧,我的记忆已不可考证:他说自我这种东西,不是凭空生发的,而是与周围的场景互动,当你触碰到四点边界,于是你的自我就有了形状。在我的通俗观感来说,这就是与他人的互动中,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又类似一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说,讨好型人格,是没有自我的,既然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碰撞中形成的,而讨好型人格只要一碰到障碍就缩回壳里,这就是说,他的自我永远不可能长出棱角,于是从始至终,其自我都是一种长不大的幼体状态。
今天又学到一种方法,可以和之前的口语马拉松,和写作马拉松互补了,这种方法其实也是从小听到大的活学活用,但因为被生活的庸俗和垃圾信息填满之后,突然看到这种以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别有一番清新的滋味在心头。
言归正传,这种方法是,读了一本书之后,有两种方式可以加深理解,一种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可以和口语马拉松结合了,另一种方式也类似,可惜我忘记了,于是只能用自己粗浅的理解来自圆其说。然而打出这句话,又突然灵感乍现,和第一种方法类似,第二种又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那就是与自身经历经验相结合,在讲述演讲时信口拈来,当与自己的经历融会贯通时,岂不更像一种与作者的神交而心有灵犀。
作者还举了个例子,说费曼,应该是大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习惯在读书时打草稿做笔记,于是朋友拜访的时候看到这些笔记,赞叹他读书认真,记录了如此多的笔记,而费曼说,这些笔记就是他的思考本身,如果刨除这些,那他的思考就是不完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