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秋萧
01
有点忘记上午是否下过雨了,吃完晚饭后,在住处附近逛逛。
可能是没有目的性,走得有点慢,有两个很显著的特征:人多,楼房间窄。
据说广州很多城中村,很多打工仔都聚集在那里。
02
看着弯弯曲曲的小巷子,再晚些也许都不敢来,暗暗地,内心还是有些害怕。
楼房间,总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电缆线,虽说大太阳之下,好像有点防晒的作用,可这随时的危险性更大,走得底下还真敢乘凉。

03
最初来广州,第一站便是天河区的某个城中村,当时是单间,20平米这样子,没有任何家具,有小阳台,可以单独做饭,也有独立洗手间。
就这样的房子也住了一段不短的时间。
最后发现了一个乐事,一旦熟悉了这片区域,会比较喜欢穿各种小巷子,也是为了找最短距离。
04
还真的每个城中村都是大同小异,人多楼窄!
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也是多,可能这周还在,到了下周就换到其他地方,可能是工作变动,被逼得换居住地方。
说到广州的交通,相对还是比较方便,有共享单车、公交、地铁、轿车等。一般上下班通勤时间2个小时算是正常的。
广州的地铁上下班高峰,人是异常多,晚几分钟进地铁站,都有可能得再等上十几分钟的样子。

05
听说,每一个来广州奋斗的人,往后都会对城中村有很深的记忆。
因为它应该是代表我们积极向上、艰苦耐劳的集中表现。随着人们的工作年限越来越久,各方面条件也慢慢好了起来,也会从所谓的城中村搬到居住环境好一些的小区,或其他地方。
终究还是会离开。
06
在城中村发现的小孩子也不多,可能他们都在老家,被爷爷奶奶帮带。
大人们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回到那个相对狭小的空间,这样随意就睡了一夜,第二天又继续开工,日复一日,把辛苦赚来的钱往家里送,为了孩子,也为了老人家。
都是为了生活,实属不容易。
然而,大人们错过了陪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们也是缺失了一些父母爱。
留守儿童问题,直到如今还在。

07
远在老家的孩子教育问题一直难以理想解决。
由于各种因素,爷爷奶奶那辈的教育理念还是跟现在有所不同,所以很多情况是放养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小孩子学坏了,走了一条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生路,这中间父母的责任是最大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在父母的引导下会好一些。
08
离开了城中村,也再也不可能回去了。
但随时回去逛逛还是挺美妙的,毕竟那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这次在里面还发现了一些小作坊。其实,城中村里有很多小吃店,又美味又实惠,还是挺不错的。
写城中村,不好写,就只是简简单单说一下。
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造就的心境也不同。
但人都是很享受回忆美好的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