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真
——《自题小像》探析
曹公奇
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这首绝句,是鲁迅自己的画像写真。
这首诗是鲁迅在1902年到日本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日语期间,赠给好友许寿裳的一首诗,当时他21岁。1931年,他又亲笔书写了本诗,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这首诗的手迹。
鲁迅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刚刚遭遇了八国联军侵略战争,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和约》, 这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当时在日本东京,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孙中山、章太炎等许多革命党人,组织革命团体,举行演讲会,办杂志,出书报,大力宣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爱国的留日学生纷纷响应。鲁迅在1902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来到日本东京,深受民族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入到这一反清爱国革命活动中,他“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学校之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且介亭杂文末编》)。年轻时的鲁迅非常激进,到东京不久,在弘文学院的中国留日学生江南班中,他第一个毅然地剪掉了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按照当时潮流,剪辫子后自然是要留影的。鲁迅就在自己的断发照片后面,题写了这首《自题小像》,赠送给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这首诗原来纯是题诗,并无题目,现在的题目是许寿裳在发表《怀旧》一文时加入的。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意思是,我这反抗者的心,怎能逃脱那不可避开的横来飞箭。灵台,就是指心,古人认为心有灵台,能容纳各种智慧。神矢,就是神箭的意思。关于“神矢”,一种观点认为是指的希腊神话中丘比特的爱神之箭,是把中了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比喻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当时帝国主义的憎恨感情。鲁迅好友许寿裳就是这样认为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神矢”典出英国诗人拜伦长诗《罗罗》。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介绍罗罗“后图起事,败而伤,飞矢来贯其胸,遂死。”神矢,就是不知从哪里飞来的箭,因为无从知晓,人莫能测,所以说它是“神矢”。鲁迅在诗中把自己比作罗罗,要挽救当时的国运,虽然是飞矢来贯其胸,也至死不悔。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那就是“神矢”,就是“飞矢”,也就是符合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飞矢来贯其胸”,在《华盖集》中所说的“不知何来的暗器”之意。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密切注视当时的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影响,因而祖国的垂危、民众的苦难,使他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心和忧虑。这句诗展示了鲁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挽救国家危亡看作自己神圣职责的革命胸怀,不怕飞来的横箭,与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相照应,表现了鲁迅积极战斗的人生观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第二句“风雨如磐暗故园”,意思是说祖国正陷入在风雨飘摇的苦难中。风雨,在这里指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磐,大石头。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暗,使昏暗。故园,故国,祖国。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犹如磐石压顶,使祖国暗无天日,景象惨淡。鲁迅这时虽身居日本,与祖国远隔重洋,但万里海天,并没有隔断他同祖国息息相通的联系。他遥念在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蹂躏和清王朝反动统治下的祖国,灾难重重,危机四伏,内心的忧愤溢于字面。“暗”字不但写出了黑暗动荡的祖国的政治形势,而且写出鲁迅无法遏制的愤慨和深沉的忧虑,远隔重洋的鲁迅,对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命运的深切焦虑和关怀,在这句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意思是说,我托寒星表达我对祖国的忠诚,可惜我的同胞昏睡未醒。寄意寒星,语出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这里的寒星从“流星”转化而来,是说作者当时远在国外,想把自己一片爱国赤诚寄托天上的寒星,让它代为转达于祖国。荃,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用以比喻国君,这里指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民众。不察,不知晓,不理解。荃不察,就是民众并不知晓、不理解。清朝一直施行封闭的愚民政策,两百多年沉淀下来的封建管理制度,在精神上给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虽然有广大仁人志士的呼唤,然而沉默的大多数依然是愚昧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鲁迅“铁屋子”的比喻,是对愚昧民众恰如其分的形容。所以这句诗,鲁迅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自己拯救祖国的希望,希望他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能为民众所理解,也就是迫切希望祖国的民众觉醒起来,以便担当起拯救祖国的任务。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意思是说,我愿意在轩辕始祖之前献上我的热血。荐,“无牲而祭曰荐”,也就是古代祭神杀牲的,称之为祭;用五谷、香物祭神,称之为荐。这里是献出、奉献的意思。轩辕,是黄帝复姓,指的就是黄帝,为中华汉族始祖,所以,轩辕就引申为“中华民族”或“中国”。“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对祖国、对民众发出的庄严誓言,决心为祖国、为民众而献身。虽然民众暂时还未觉醒,但他要尽自己的努力,唤醒民众,和民众一起参加战斗,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肝胆照人,气贯长虹的诗句,字字倾注了作者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将诗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的高度。最后这一句是全诗最有名的一句,也是激励了无数青年的时代口号。革命必然要流血,流出的血正是对黄帝的献祭。
全诗大意:我的心无法逃脱那横来的飞箭,我的祖国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
托天上的流星表达我这份感情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用我的一腔热血来报效我的祖国。
这首诗,先展示作者热爱祖国、要拯救祖国于危难中的革命情怀,接着写对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心情不免有点沉重,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这里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是作者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鹄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充满着激励的力量。鲁迅后来的“弃医从文”,后来的一切战斗,都印证了青年鲁迅在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是一以贯之的。
1931年2月,鲁迅51岁时,又重新亲笔书写了这首青年时代的作品。近三十年时间了,中国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似乎越发复杂。当时身为青年一代精神导师的鲁迅已是左联盟主,他想用这首诗来激励年轻人不怕牺牲做点事情出来。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这种斗争精神、献身精神,是鲁迅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所以,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先生说:“他的《自题小像》就表示了把生命献给祖国的决心。”著名散文作家钟敬文也称赞道:“鲁迅这首七绝,是他满腔火热的忧愤和奋斗激情的表现。而这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又是这种表现的喷火口。”
这首诗,声调激越,感情强烈。作者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这首诗,还通过典故运用和比喻、象征等手法,使所抒发的感情形象化。如“神矢”这个典故的运用,就把自己要拯救灾难深重祖国的革命胸怀,表现得更加具体。“风雨如磬”这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族危机的深重,国家处境的险恶。“寄寓寒星”这个典故的化用,表现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以“荃”这种香草比喻民众,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的热爱与期望。最后,用“轩辕”代祖国,并以鲜血来奉献祭奠祖国,更使作者的爱国情怀得到了最形象、最突出的表现。
今天,我们重温鲁迅先生青年时代的这首诗,看看鲁迅先生对自己的画像写真,了解鲁迅早期的鸿鹄大志,再对照鲁迅一生的革命实践,我们更能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与伟大,我们也更能明白鲁迅作为中华“民族魂”的精神价值之所在。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
2019.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