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轼是我的班主任,那将是我永生永世的幸运!
他会带我们去旅行,去进行“苏海拾贝”的伟大探险活动!
第一站,去苏轼家庭这片海。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 眉山。苏轼的祖父是苏序, 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 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轼有个伟大的母亲,程夫人不仅勉励丈夫上进,而且对苏氏兄弟精心抚养教育,谆谆教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亲自教授他们的诗书,并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史《范滂传》,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时代,宦官把持朝政,贪污贿赂,结党营私,草菅人命。当时有位官吏叫范滂,他是个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为官清正,很有胆识和才干。他因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而遭到诬谄,他愤慨地长叹道:“古人循善,自求多福;我今循善,身陷大戮。若我死后,愿将我埋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范滂在临刑前,去向母亲告别,他对母亲说:“母亲,弟弟仲博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尽瞻养母亲的责任,儿今天要离开你了,望您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你今天得到的是与李膺,杜密一样的好名声,我还有什么悲伤的呢?名誉与长寿,二者何必一定要兼顾呢?”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地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一颗正义的火种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
到苏轼家庭这片海域,我们感受到的是夫妻间的琴瑟和鸣,母子间的母慈子孝,兄弟间的兄友弟恭,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第二站,感天动地兄弟情得这片海。
“一门词客三父子”,父亲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頗有深意,苏洵写过一篇《名二子说》,大意是:构成一辆车子,包括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 名之为“轼”,是害怕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知掩饰形迹。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辙上辗过,而论及车的功绩时,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覆马毙,而祸患也不会殃及到辙。所以说,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辙啊! 虽然没有名分,却可以免除灾祸,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这里体现了父亲为两个儿子起名的意图,这即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名字的来历。冥冥之中,也注定了兄弟二人之间的感天动地的兄弟情。
林语堂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苏轼在密州时写下的著名诗篇《水调歌头》。以“子由”为题的诗就有数百篇,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篇》等。
有一种兄弟情深叫“夜雨对床”,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颇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这个美好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苏轼每被贬一处,总是不忘与弟弟的约定。“一起归隐田园,悠然自乐,每日诗酒相随,夜雨对床”成了兄弟俩一生的追求与梦想,也成了他们永远的精神话题。
……
在苏海遨游,总有赏不尽的五彩斑斓之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