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经济重启,房地产能能为引擎吗?为您收集专家和网友的看法
疫情国内经济重启靠什么?关于怎么发动各个领域的引擎,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思路和尝试。比如各地发消费券,办购物节拉动消费引擎。再比如新基建的政策纷纷出台,拉动投资引擎在这些讨论中,有一个领域很少被提到,就是房地产。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房住不炒”是房地产政策的底线。所以楼市松绑不适合作为短期的刺激政策。
先来看看房地产之外的刺激手段
财政政策:需要政府花大价钱。但是从2015年开始政府的财政压力就已经越来越大了。再有新的债务压力可能会无法承受。更何况即便有钱钱又能花在哪里呢?传统来说,地方政府花钱是花在基建项目上。但是那些容易做的基建,像是道路,县城甚至乡镇的基础设施都建的差不多了,更何况在中西部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使用率很低。再建也是浪费;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谨慎,原因是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控制通胀,徐远教授分析说,每年央行的通胀目标是3%左右。但是今年1月和二月通胀率都已经超过了5%,要在后面三个季度里发货币。刺激经济同时又把全年通胀控制在3%以下,或许不容易实现;新基建:现在很多人讨论产业政策的时候都会提到新基建,可徐远教授认为大规模投入新基建也要谨慎,因为技术的迭代有自身的规律。技术的成熟也有自己的节奏,推进太快容易走弯路,甚至欲速不达。前期的投入也可能打水漂。
房地产能够成为拉动疫后经济的引擎吗?先看看专家意见。北京大学徐远教授认为,这一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的确非比寻常,可能也需要一些非比寻常的刺激手段。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探索性建议,那就是在大城市的都市圈里大规模建设安居房,也就是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低价住房。在他看来,这项探索性建议既能解决短期需求,又能兼顾长期增长。还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每年新建一千万套安居房,套均面积50㎡,套均投资一百万,这就意味着每年直接投资10万亿。这么大的规模的新增投资,必然会带动关联投资释放更多的刺激。即便按照保守情况估计安居房承接了目前一部分已有的房地产需求带来的新增投资,也能有四万亿至五万亿规模。这意味着房地产投资领域在一年内竞争30%到40%。徐远教授说,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会带动GDP3%的增长,能解决短期经济重启的问题。从长期看如果每年建议千万套安居房那么未来十年起码能托住经济增长的下限。需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么多房子给谁住?全国农民工的总人口在两亿左右。算上他们的家庭和未来进城的农民工群体,这个数量会达到3亿到4亿人。安置房解决的就是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第二个问题,大城市周边建房的地又从哪儿来?大城市内部,本来就有一些利用效率不高的空间。比如说低效的工商业用气,甚至是一些科研用地,这些土地都可以转化成安居房;第三个问题,钱从哪来?政府的财政压力本来就不小,要搞这么大规模的安居房建设,上哪儿去找钱呢?这就是徐远教授这项提议的关键所在了,其实他提倡的。是依赖或者撬动市场和商业力量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开发的方式上,他主张商业化运作。政府管土地供应监管质量和各种配套,实际开发还是由商业公司来做。政策的细节设计得兼顾流动人口。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四方的利益。租售的方式模式上,徐远教授主张,按照商品房的模式来销售,而不是租赁,因为如果采用销售模式,资金回笼快,开发商拿到钱可以很快去开发下一批安居房。而相比之下,租赁模式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很高,资金回笼太慢不可持续。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博士后。刘功润认为, 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行得通吗?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0.1%和6.5%,2020年为了释放短期刚性需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略微施行政策性宽松。最近,人民银行调统司原司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在《十条建议应付新冠疫情对房地产业的冲击》一文中理性地提出“支持刚需和改善需求”,并且明确表示可适当调整“认房又认贷”的政策。但他亦强调,“不能把合理支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的政策视为对房地产调控的放松”,而是要在遵循“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原则下相机抉择。因此,从经济发展长远计,通过刺激房地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不应成为政策优选。
张斌老师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进行了讨论演讲。张斌认为,安居房建设为克服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思路,当前需要短期政策,但更重要的是兼顾到长期效果。张斌指出,现在中国经济最大的短板,就是两三亿农民工不能安定在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新市民。让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融入到现代化城市,不仅可改善其自身生活水平,还可以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潜力,进而为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他提出,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安居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这需要配套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可以根据市场化原则自由转换。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则可以考虑降低私营进入门槛,通过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准入政策的调整,来满足新市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网友观点
01网友晚笠:二次房改保操作性低
首先从供给角度看,越是住房有迫切需求的大城市,土地资源越是稀缺。不要说近郊,远郊区有地铁联通的地块儿也是非常抢手的。而城市中心区利用率很低的土地并不能很轻易通过用途变更来作为安居房的选址,因为更新后的土地用途是由它的区位和潜在价值决定的,这一点竞租曲线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另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如果要想给开发商提供足够的动力来完成市场化的运作,必须给他们留组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由于安居房的售价受限,只能从成本控制入手,房屋的建筑成本与拿地成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要让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方面让让利于开发商阻力也不小,因为这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再从需求的角度看,农民工确实有居住的需求,但是否买房的决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是否能在工作地长期发展。信贷产品的可获得性,子女教育问题和对年长家庭成员的照顾等等,大部分农民工的就业有临时性和非正规性的特点。让他们无法满足社保缴纳年限的要求。也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让农民工市民化的愿景是很难实现的。二次房改的想法很有情怀,但可操作性很低。
网友新北京6期6班:二次房改面临诸多问题
政府的意愿:即便当前政府碰上疫情,希望拉动消费,如果是消费券、产业投资,基本都是国家出钱,而地是各级政府自己的钱袋子,是未来的钱,不要钱白送给开发商,政府下不了这个决心;
开发商的意愿:尽管也要首付,但一线同房价太高,首付比例势必不低,巨大的经济利益下,导致政府给地不可能不要钱,但如果要真正卖给城市流动人口,这个总价和首付都不能太高,开发商未必愿意干;
城市既得利益者的干扰:如果安居房总价低,又在近郊,城市里那么多既得利益者,肯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拿到购房资格,这个在廉租房、廉价房里已经得到印证,会大大削弱安居房推进的本意;
流动人口的意愿:什么样的房价,什么样的首付,流动人口愿意付出来买安居房,安居房即使买下来以后,流动人口未来是一线的居民还是不是?未来他们的工作稳定性怎么样?
对现有的政策的冲突:这么容易就取得一线城市户口,对于城市高科技人才引进、积分落户等政策又会有所冲突。甚至会带来新的管理问题。所以,这种级别的研究没个几年时间一般都完成不了,高层很难短期就拍板决定。
03lrene:面对冲击,开拓新思路
大多数人面对冲击,考虑的是如何重建旧秩序。但是高手面对冲击,考虑的是怎么能开拓新思路,给所有人一个更好的新世界,就像阿里 支付宝的诞生,菜鸟的电子面单,近来,图像群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更准确识别手写字,解决各种发票和签名问题,后来一个人说了一句,目前都还需要这个识别,但看长期,数字化和电子化后,就无必要性了。正如菜鸟的电子面单,全部数字化后,没有人采取识别手写快递单的方式。这就是新思路吧。立路当下,看清未来,不要埋头干活。
04Rachelo迷勒布朗:房价更有可能上涨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货币政策对整个市场有着决定性影响,通常利率走高的时候,房地产会收缩,而利率走低,房地产通常会出现扩张,房价也更有可能上涨。 有人会说中央已经明确表示,这些钱是用来求助实体经济的,不能去往房地产市场,这点我们从来不否认,但是水涨船高是自然规律,靠外力是很难逆转的。中央再提“房住不炒”,而且直接提出要降准和降息的表述,在历史上是极期罕见的。这说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和利率都会是一个极为宽松的状态,而这一点对于房地产市场,或者说对于我们普通人买房都是非常有利的。
05stone:支持徐远老师的方案思路
要想建安居房,而且要在城市的近效建房,土地的选择分配是个很大的难题,我支持徐远教授提出的方案思路,提出具体解决问题方案的是真英雄。还想到了可能需要注意的风险,提其中一点:本来这些地方的土地“很值钱”,如果用来建设廉价的安居房,土地需要用低成本卖出去,琮得保证开发商有足够的利益来驱动建设,从拿地建设到房子交付到真正需要的使用者手上的高质量住房,这中间非常多的环节需要打散重构,整个市场需要教育培训,这个无形的成本是很高的。原有的商品房产业链还需要摸索。
历史上王安石的变法思路非常好,但是执行层面面临非常多的具体问题,最后变法思路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留下遗憾。不过,在经济下行压力异常大的情况下,就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案出台。可以先找几个城市快速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充分发现交克服具体的困难,保住经济增长,造福人民。
06股友NnGYJg
拉动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就得靠汽车房地产,尤其是新能源车,大势所趋,未来两三个月利好会不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