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下有花,月下有酒。
若有清风相伴,人生便已足够。
一句“归去来兮”,世间的风景仿佛在这一刻有了色彩。
开一畦地,引一汪水,植几株菊,便可安身樊笼里。如此,春来便种豆南山;闲时,引流觞曲水,举杯更酌。就这样,日子久了,时间淡了,就连凄厉的风雨也柔和了许多。
可哪有人生来如此?
古来文人墨客,何不是抱着匡扶朝政,济世为民之心。
五柳先生,也是如此。
世间此后,皆为此标榜。他的名字成了功利的标尺,先生若知如此,是否也会弹剑而歌,那无弦之音是否也会嗡嗡作响。
王谢堂前燕,早已落入寻常百姓的屋檐。王朝凋敝,民生煎熬,无一不刺痛那颗年轻气盛的心。
于是,他拾掇了行囊,把耕植的几方土留在了身后。自此,便踏上了求仕之路。可他究竟还是不知,这条路上,多的是山重水复,鲜有柳暗花明。车马喧嚣的日子注定不是他的归宿,他的身影早就刻在那幽幽的桃花源中。亦不知,多少年后,他会重拾行囊,踏上来时的路。
那一年,先生二十九岁。
官场十年,从江州祭酒,到彭泽县令。辗转缱绻之中,他终于明了,那繁华之中,住着喧闹,也住着迷茫。那段如纸般苍白的岁月,终于凝结了。
索性不如远离喧嚣,做个看客,看世间百态,落个自在。
于是——归去来兮!
田园的蒿草早已如人一般高,在倾圮的矮墙上,雏菊被风吹着,又被凄清的月色冷冷地照着。而它们,都在等待着,等待那个归来之人。
陋巷草庐,陌上花开,这才是他的归属。这一刻,他才是“五柳先生”。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回想那汲汲于功名的日子,不免嗟叹。如今,能够晴耕雨读,临水赋诗,倒也能洗涤世俗的尘埃,恢复自己的颜色。
有语云;小隐于野,大隐于朝。
殊不知,真正的隐者,应当是将自己归交于自然。鱼虫为邻,草木为友;长林丰草,梅妻鹤子。
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甘于清贫。
潇洒快意的日子里,自然不能缺少美酒。只要有了酒,所有的寂寥与惆怅便都有了安身之所。
不论是猖狂如斯的阮籍,还是放浪形骸的李白,美酒总是点睛之笔。或许那些诗人们总愿意将自己沉湎在半醉半醒的状态, 或许这样才能让简单的生活多了一丝香醇。
先生爱菊,植于东篱之下。日暮十分,秋日的夕阳多了几分凄美,淡淡的雾气萦绕在山林中,看着候鸟结伴而行。隔壁的老叟带着新酿的黄酒,从竹门外吆喝。于是,欣然前往,悠然而归。
这是先生喜欢的。
久了,这样的日子就织成了一个梦,先生记之,名《桃花源记》。
一入烂柯山,世上已千年。先生的这个梦,也做了很久很久,久到让人忘记了这曾经是一个梦。
于是,酒杯已倾,肴核既尽。恍恍惚惚中,看到庭院的菊花映着月色,袅袅秋风拂过江面的雾气。一刹间,仿佛这里的一切皆是自身所求,又仿佛这一切离自己很远很远。先生,是否会有如此感慨呢……
可惜的是,虽性嗜酒,然家贫不能常得。
现实给了先生最大的不公。
但好在有人惦记着他。
重阳暮归迟,白衣送酒来。
能有如此知交,先生也能从中获得几许慰藉吧。
六十余载的光阴倏忽而逝,他感念造化弄人,也乐天知命。
春,兴之所至,便赏他一树春花;
夏,青山里歇脚,呡一口清茶;
秋,黄花正艳,望夕阳西下;
冬,红泥小炉,温一碗浊酒。
如此,年复一年。
于人生这条路,我们都是行人。无人关心丧钟为谁而鸣,舞台的大幕也终将落下。
那个深秋,东篱的黄花再也无人采摘。
南山之下,也无细数归鸟的身影。
田园芳草,小径乡村,刹那间没有了色彩。
千百年后,或许还会有人追寻先生的身影,在小溪头,在巷陌之尾,低声吟诵:
归去来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