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孩子一起看了这部电影,老大才5岁,所以没能很理解这部电影,我就用浅显的语言给她解释。对幼儿而言,尚不能体会到成长的烦恼,但是这部电影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理解、接纳、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饱满,想象力爆棚,同时也被业界称之为一部“情绪心理学”的科普片。片中5个情绪小人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分别代表着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他们在小女孩莱莉大脑内的控制台上掌控着她的情绪反应。动画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揭示人类情绪的发生机制,这五个小人的活动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奥秘,也给家长提供了一些管理孩子情绪的好办法。
在片中快乐小人希望自己的主人----11岁的少女茉莉,永远保持快乐的情绪,因而非常排斥悲伤小人,甚至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让悲伤小人待在圈里,不能随意触碰记忆。然而快乐小人慢慢地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也无法否认悲伤存在的事实,快乐和悲伤永远相依相伴。当茉莉不再伪装坚强,敞开胸怀坦然地面对悲伤,反而更能得到父母的关心与抚慰,帮助她平复情绪。而也正只有经历过悲伤,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的滋味。
现实中的我们都会更喜欢“快乐”,可这并不意味其他的情绪就没有任何用处,就必须被我们一直隐藏,快乐并不是就一定意味只有着积极,忧伤也并不意味着只有消极。而且几乎所有的情绪对你来说都有保护和正面意义的价值,它是每个人自我价值的保护墙,让人免受伤害,就像一个金刚罩一样。情绪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在有丧事的场合,你表现出开心的样子,你就会失去很多朋友。而在朋友的婚礼上,如果你表现出很悲伤的样子,别人觉得你有神经病,对不对?所以情绪没有好坏,主要是看对事情的发展是否有帮助。
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当遗忘清洁员拿走了冰棒的火箭--冰棒一直等着莱莉回来找他,两人一起乘着火箭去月球--的时候,冰棒伤心欲绝。乐乐使出浑身解数,都么没有让冰棒开心起来;忧忧坐在冰棒身旁,听冰棒讲他和莱莉的故事,当冰棒哭泣的时候,忧忧伸出手抱着冰棒。大哭一场之后,冰棒擦干眼泪,深吸一口气,擤了一下鼻子,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忧忧能让冰棒开心起来呢?这里面的奥妙就在于,忧忧有善于倾听的好习惯,或许她知道,当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一味地劝说,让别人不要不开心,是没有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把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宣泄出来。而作为倾听者的我们,只需要承认和接纳对方的负面情绪,并且倾听就好。其实,这个道理在《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早有介绍(第1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这种沟通的办法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也适合于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如何让孩子从这部电影学会管理自己情绪呢?
第一步:识别情绪。
这是进行情绪管理的第一步。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大脑里住着五个可爱的情绪小人,而且这五个小人都同样的重要,缺少了谁都不行。我们可以通过询问来指导幼儿觉察自己的情绪:“你的大脑里现在是哪个情绪小人在控制啊?”孩子高兴的时候会回答:“是快乐小人。”生气的时候会回答:“是发怒小人。”害怕的时候会回答:“是害怕小人。”是哪个小人都没有关系,我们应该和孩子一样,坦然接纳所有的情绪。
第二步:倾听与认可。
感同身受地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毫无保留地畅所欲言,而不用担心遭到父母的轻视或是否定。对于父母而言,也能了解到引发孩子情绪的真实原因。如果孩子说:“我怕黑。”感同身受的回应应该是:“是的,黑漆漆什么也看不见,确实挺可怕的。”而带有批评性的回应则是:“黑有什么好怕,你要勇敢。”想想看,怎样的回应能让谈话深入下去呢?当我们直接否定孩子的情绪,那孩子接下来必定是闭嘴,什么也不想和你说了。
第三步: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对幼儿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为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划定界限开始的。比如,一个孩子感到愤怒,用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情绪,他可能会骂人,甚至动手打人。对这种行为背后的情绪,我们表示理解和认同,但同时我们也要指出有些行为是不当的,是不被接受的。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接下来,我们要指引孩子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情绪。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的方法。
孩子:“妈妈,我不想去上幼儿园。”
妈妈:“你不想去幼儿园啊,为什么呢?你不是说在幼儿园过得很开心吗?”
孩子:“有时候开心,有时候不开心。”
妈妈:“你不开心的时候,是哪个情绪小人在控制你的大脑呢?”(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孩子:“是悲伤小人。”
妈妈:“悲伤小人什么时候会跑出来呢?”(进一步引导)
孩子:“我想妈妈的时候。”
妈妈:“妈妈上班的时候,悲伤小人有时候也会跑出来呢。”(倾听和认可)
孩子:“为什么?妈妈也会觉得伤心吗?”
妈妈:“当然了,每个人都有伤心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妈妈有一点想你的时候,悲伤小人也会跑出来。”(倾听和认可)
孩子:“那怎么办呢?”
妈妈:“你帮妈妈想想办法吧,要不然该影响妈妈工作了。”(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孩子:“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自己也会伤心啊。”
妈妈:“当你开心的时候,是哪个情绪小人在控制你的大脑啊?”(进一步引导)
孩子:“当然是快乐小人啊。”
妈妈:“那你想妈妈的时候,能不能想办法把快乐小人请回来呢?这样你不是就又能开心了吗?”
(进一步引导)
孩子:“我只要想到下午放学妈妈就会来接我,我就开心了,快乐小人就回来了。”
妈妈:“这个办法真好!妈妈想你的时候,也用这个办法把快乐人小人请回来,我只要想到下午就能见到你,就开心了。”
妈妈:“现在,你能放心地去幼儿园了吧。”
孩子:“当然。”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随着孩子一起在情绪管理中成长。父母唯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在日益成长的孩子心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像茉莉这样正在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果不能跟随孩子一起成长,一直把孩子当成懵懂无知的儿童,无视青春期荷尔蒙带来的情绪的波涛汹涌,亲子双方会渐行渐远,越来越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际关系领域杰出的心理学者,约翰·戈特曼教授认为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四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
1)忽视型父母:
对孩子的情绪不够重视,认为它无足轻重。
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的消极情绪快速消失。
当孩子变得情绪化时,会感到担心、焦虑、反感、恐惧。
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调整能力差的表现,是在往父母脸上抹黑。
不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认为时间能解决一切。
当茉莉在新学校遭遇不快,茉莉的父亲试图像她小时候那样,扮演成猴子的滑稽形象,逗她开心。母亲也告诉她,父亲的压力很大,她必须表现得开心、坚强来支持父亲。他们都没有正面应对茉莉的消极情绪,这正是忽视型父母的典型表现。
2)压抑型父母:
会因为孩子的消极情绪而批评、指责孩子。
认为消极情绪应该加以克制。
认为孩子通过消极情绪操纵大人,在和大人进行权力之争。
认为情绪让人软弱,孩子必须在情感上坚强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见不得孩子哭,尤其是孩子因为一些父母无法接受的原因而哭。典型语言:不要哭,这没什么值得哭的,这只是一件小事,你要勇敢、要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这么爱哭,以后在社会上怎么和别人相处。
令人讽刺的是,压抑型家长往往本身就是非常情绪化的人,当他们被孩子激怒,情绪会变得非常激烈。他们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正是不愿意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才会害怕孩子的消极情绪。
忽视型和压抑型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害怕消极情绪,认为产生消极情绪是自己有问题,而刻意地回避、压抑消极情绪。
3)放任型父母:
完全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
当孩子感受到消极情绪时,给孩子安慰。
对孩子的行为不提供任何指导。
认为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做到包容就足够了,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认为情绪管理就是让情绪得以尽情发泄。
这种类型的家长有同理心,但是不能帮助孩子正确应对情绪。孩子虽然得到了父母包容,但是由于缺乏情绪管理的方法,仍然对消极情绪无能为力,难以恢复平静。
4)情绪管理型父母:
能够感知并重视孩子的情绪,不轻视也不否定。
利用情绪化的瞬间去做如下事情:
-----倾听孩子
-----共情,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
-----指导孩子调整情绪
-----划定行为界限,教给孩子什么是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教养方式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他们乐观、积极,善于调整情绪,不惧怕困难。而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门将永远向他们的父母敞开。
转自【幼师宝典】
自己一直在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给孩子更好得引导,这里面的很多方法还是很接地气,所以重新整理了,希望自己更好地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