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阶段学习好的同学经常是有这种两种类型的:
一种是真的很聪明,随便学学就能考个好成绩。
一种是特别的勤奋,学习非常刻苦,也能考个好成绩。
我们把第1类称作天赋型,第2类称作勤奋型选手。
当然还有第3种既有天赋又很勤奋的就不说了。
一般来说第1类同学比较注重效率学习方法,认为自己比较聪明。经常是考试前突击一下,就会考个比较好的成绩。但是成绩不是很稳定。
但是对第2类同学。他们平常就一直都在下苦功夫。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他们的成绩一般都比较稳定。
但到底是效率重要还是勤奋重要?
我想起我的一个同事,他当时来公司面试的时候,只是一个三本。
我当时是不想要他的,但是他说让我试用一个月,我不要工资。如果觉得我行就让我继续,如果觉得不行就让我走。
我觉得这个人还挺特别的,就把他留下了。
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工资,因此在公司也没有人去搭理他。
但是他很主动的去问我,有什么事能去做的。
他开始没什么经验,我就让他跟着测试人员一起去做测试。
两个星期之后我问测试人员,他表现的如何。测试人员对他一通夸奖,特别勤奋好学,一个简单的测试,用例改了多稿之后,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标准。
分给他的测试任务,他都能够非常好地完成,每天测试工作完成了,他就和其他的开发人员一起加班。
我看他测试工作真的不错,就开始让他完成一些简单的代码开发。
开始的时候代码也写得非常稚嫩,有一些漏洞。但是他特别的虚心,能够主动去跟其他经验更多的人咨询学习。
三个月之后他就正式入职,两年之后他就成为公司的主力程序员。
后来他去了北京,进了一家大公司,也成了一个高级工程师。
他为什么能从一个职场菜鸟变成一个专业工程师,大概有三点:
1、姿态放得特别低。
进到公司里,大家都是学习的对象,从来不会把自己当回事,以把事做好、长本事为核心。
2、愿意付出,把简单的工作做到高标准。
简单的工作能够完成的特别好,开始时候的测试、代码开发其实都是特别简单的,很多人做着做着就腻了,于是就开始凑合,于是自己的人生也被凑合了,但是他没有,他愿意把简单的工作不断重复,并且完成的特别好。
3、有想要逆袭的愿望。
所有的这些都建立在他想要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愿望上面,没有愿望也就没有了改变的动力。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除了极少人智商极其优秀,还有极少人即笨拙之外,其实绝大部分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个人的处境在漫长的生涯中有了极大地分化,大部分人普通、小部分成功、小部分失败。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曾国藩传》。
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位以勤补拙,最后成功的典型。
曾国藩天资平常,这不仅是他智商,其实他的身体素质也不好,和普通人相比,曾国藩的身体素质就属于中下水平。
曾国藩30岁就患有耳鸣之症,之后又患上眼病,得了皮肤病。
但就在这种身体条件下,曾国藩依然立下成圣之志,每日写日志、读书、自省、不断的做事。
曾国藩用勤奋的一生弥补自己的天资笨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并最后完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圣人之路。
回到开始:
到底是效率重要,还是勤奋重要?
如果能够同时拥有那当然最好,但让我只选择一样,那么我选勤奋。
勤奋是个人成长的底层根基。
只有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有了勤奋。
即使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才,我们用那勤奋的汗水也能浇灌出一个参天大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