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创作出了大量的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景象。
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端午节宴请群臣,赏赐飞白扇。并赋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唐代诗人张说的《岳州观竞渡》,十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逎。”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官池庄观竞渡》一诗中,还记录了当时端午竞渡时间是在落日之后傍晚时分,这一时间的突出,让人们对端午竞渡祭祀神灵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了解。“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采波。水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踯躅仙女处,犹似望天河。”
唐代的端午诗歌,除了记述节日的繁华与意绪,也时常附寄诗人的遭遇和理想。唐代诗人殷尧藩曾写过一首《端午日》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在借端午抒发人生感慨的同时,诗人也不忘记录当时端午习俗有艾符、蒲酒等节庆事物。
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宋代民风醇厚,端午节,宋人也不限初五这一天,而是从初一到初五。“节物”主要有桃柳枝、葵花、蒲叶、香艾。初五日,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天未亮时,将艾草插门上。或将艾草编为人形,或饰成张天师像。《琐碎录记:“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端午配饰有百索、艾虎、符箓、五毒图等。“百索”是用条纹清晰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互相赠送。小孩则缠绕臂上。“艾虎”是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避邪。“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插于鬓髻之上,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认为,“五毒”可用以治疮疖,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带身上。端午节饮食花样繁多。最普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此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蒲酒用菖蒲浸制而成。以下是诗客君精选的咏端午的宋词。
著名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五律诗向我们展示当时端午节已有卫生保健的内涵。
宋代诗人朱松曾在端午节病卧异乡,他写了一首《重五》诗。“异乡逢五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诗人在描述孤寂心情的同时,也提及了端午节俗中的竹笋、石榴花、菖蒲酒具等端午节物,可以看出当时端午节俗丰富的人文意蕴
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唐宋时期,还有许多诗词大家也写过关于端午节的诗词。如,杜甫,苏轼,欧阳修,范成大,王之道等人。从他们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宋代人的端午的风俗情趣和诗人的理想遭遇。
收录如下: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南歌子
(宋·王之道)
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
一尊菖歜泛清醇。
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
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
莲花衫子入时新。
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
如梦令
(宋·范成大)
两两莺啼何许。寻遍绿阴浓处。
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忺微暑。
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
网友评论
每个赞都带代表一个喜欢,每一个喜欢都是都是一个花开,每一个花开都是一个美丽的心情,我愿把最美的心情送给最美的你,你开心了,我便敞亮。🌷🌷🌷🌷🌷🌷🌷🔥
意连篇https://www.jianshu.com/p/d9ff14333e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