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频繁地被以“中年妇女”为标题的推文刺激到了,今天决定继续挑战自我。
尝试一下把小朋友的乐高课程描述一下,看看能不能写满1000字。
先介绍一下上课的规则。
上课是封闭式的,时长两小时,上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知家长分享,也就是让孩子给家长解释一下做的内容。分享完毕,学生把完成的作品拆掉,把零件分门别类放进制定的收纳箱。
每班一名授课老师,有时候会有个助教,学生最多6人,但是一般来不齐。如果设计任务需要分组,会当场自由组合。分配不过来的时候,老师也参与合作。
每节课有一个主题,规定出目标和基本原理,方法和形式则由学生自己设计。有时候,学生会尝试多种办法,从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但试错有时间成本。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学生会有点沮丧。
每次去“分享”,都是一场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交战。
因为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我只能根据当天的作品,让他先说明用途,再解释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
而我们家这位理工男有时候很不擅长表述。为了启发他,我有时会故意问一些小白的问题(看到这里,某人可能会说,小白就是小白,装什么故意啊),后来又鼓励他自己写下来。但是,最多的情况是我根据他说的来整理文字。但我只能整理出我能理解的部分,其他比如编程的过程,只能一言以蔽之:不明觉厉。
今天的主题是“运输车”,场景是把收割好的谷子先去壳,再运到仓库。去壳的部分不好完成,省略。他和一个同学分工,一个做收割部分,他负责运输部分。
有了场景和任务,运输工具和过程从零开始设计并完成的。
比如他要做这样一辆带车斗的车,规格要与收割车的大小相匹配,并编辑6步程序:
1)等待6秒;
2)后退;
3)转弯(前轮驱动,两个前轮分别向不同方向转);
4)直走(设定度数);
5)停住;
6)放下车斗(设定度数)
而他自己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又到了一周一度的乐高课,今天迎来了农业科技课程包的最后一节课,以前做过谷物脱壳机等等。
这次我们上课的一共5个人,首先老师让我们抽签,2个人做运输车,2个人做传送车,还有一个人做仓库。我和另一名同学抽到了运输车,一个初一的哥哥做仓库,剩下的就不用我说了哈。我们是这么个思路:老师拿大积木搭了一个高台,传送的那组要每人做一辆车,可以把粮食(轮子)推下去,让另一组做的车上的斗接着然后运输组运去仓库,结束。我的车和一位同学的匹配,我最后把程编号,调了好几次,就OK了!
可见我们俩所认为的关键点完全不同。
第一次尝试帮他总结是在14年,当时做的是变速车。我写道:“原理是,根据大小齿轮的不同搭配来改变速度,小带大是慢速,但力量大;大带小是快速,但力量小。这台车的越野性能很出色。”
作为一个连说明书都不愿意看的理工男,他自己是很少书面总结的。我总觉得一切都要写下来才靠谱,他却并不这么认为。
刚才我问他,你还记得齿轮传动的原理吗?他说这种基础知识当然记得,你把我当成什么了?
好吧,回想第一次带他去上乐高课,还是在10年。整整7年过去,每个周末,往返40公里。目睹他从简单的物体搭建,做到机械设计和程序编辑,目测我对他的知识优势越来越小。14年的时候,我首次记录了他对我的超越:
“今日乐高作品:最美的圆。是一辆可以转圈或转弯的车。除安装小车外,重点是用电脑编程设计其运行方式、轨迹、功率、圈数、半径等。从这里开始,小丘的知识储备对我实施逆袭了。”
去年他自己开班授课,我得说,这事我是完全干不了。
我该打磨个什么独门绝技,别让这小子将来瞧不起我?
中年妇女的逆袭之路,真是内外交困,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