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安全感,很多人会把它归因于先天或是人格的一部分。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两者都是相对稳定的。由此,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自信程度,因为缺乏安全感,会让自卑占据上风,并且在持续的担忧中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近年有一些心理学者对安全感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影响一个人安全感的强弱因素,还和习惯有关。同时指出,如果想要打破不安全感的笼罩最好的方法是找到那些让你感到不安全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习惯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学者列出了5种影响安全感的习惯,同时指出:即便只是有一两种习惯,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安全感。那么我们来看看,是哪5种习惯及我们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从不说“不”
让一个人持续陷入不安全感中的原因之一,是不敢拒绝,害怕对他人说不。
工作压力已经让你精疲力尽,面对同事的帮忙,你仍然不敢拒绝;即便是你不想相亲,但面对家长的逼婚和相亲安排,还是硬着头皮上;当婆婆以不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时,虽然心怀不满但仍然不敢提出异议,因为担心起冲突......
永远不拒绝别人所带来的问题,是把自己放在了别人的生活中。当一个人总是用牺牲自己的代价,来换取他人的信任或是满足的时候,就相当于告诉自己:你并不那么重要。
安全感的来源,就是对他人需求的满足。如果不能确定他人是否满意,就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全感。 时间久了,你的潜意识就已经认可你不重视自己了。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不安全感得到改善,那么你就要先学会拒绝。当你尝试几次之后就会发现,拒绝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会让你更加自信。
喜欢批评他人
很多人都在谈批判性思维,因为它在人生中的确很重要,可以让你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也能够发散思维。在面对混乱的问题时,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相对优选的解决办法。
但也有很多人误解了批判性思维,他们以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批评他人,于是热衷于此。。本质上,缺乏安全感的人使用批评他人的方式,会让自己的感觉更好,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比如,在全员会议上去批评他人的提议和屎一样,实际是想说自己真好;当你总是埋怨自己的另一半脏衣服乱扔时,实际是想说你自己才是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当你对路人的衣着品味苛刻地批评时,实际是想说自己的品味真好。
能够促进他人的批评是好的,但如果是对他人没有帮助的批评,则只会让自己感觉更好。如果想要减少不安全感,要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避免用批评他人的方式来夸大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通常那些批评他人的人会发现,那些批评的内容都是自己缺乏的。
寻求他人的保证
我曾经有位女同事,长相一般,皮肤略黑,身材过于瘦弱。但这位同事经常会拿着手机里穿着礼服的照片问别人,自己好不好看。而且,她通常会问上好几次,生怕别人不是发自内心地说“好看”。
实际上,礼服是很漂亮,经过化妆的她也的确看上去很漂亮。但美中不足的是,女生的礼服要有一定的胸部容量撑起来才好看。她太瘦弱,撑不起来。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让她没有安全感,所以经常会寻求他人的肯定,用来缓解安全感缺失所带来的焦虑。
不过我通常的回答就是:“好看”。
如果一个人一直用他人的肯定来让自己感觉更好,那就会一直活在评价中,任何的负面评价都会让自己焦虑。所以,让自己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是增加安全感和自信的重要手段。
被动攻击型沟通
被动攻击型沟通,指的是一个人非常想要达到一个目标,但是又害怕冲突或竞争而无法直接提出要求。这时,他就会尝试使人们通过微妙的操纵策略,将最终目标提供给自己。
这种方法可以掩饰自己的攻击性和侵略性,所以他们不用承担责任。
我曾经有一位领导,因为一些私事想要请假,却担心上级对自己不满。于是她采用的策略是装病,在办公室开始无病呻吟。神奇的是,在她呻吟了半天之后,真的病了。她因为眩晕症被同事们送到了公司附近的医院,检查了一番之后,输了一次液,第二天请了病假。
被动攻击型沟通的人,对自己没有勇气诚实和直接与他人交往是感到愤怒的,但却走不出改变的那一步,但对自身的影响却很大。
如果你也有过这种沟通模式或是类似的被动攻击行为,那么可以去关注一些练习自信的沟通方式,来完善自己。
非常积极
积极是一件好事,但任何事情都有限度。过度积极实则意味着用积极性来分散自己对真正不好的、消极或是痛苦事件的注意力。
比如,你最好的朋友打电话和你聊天,并询问近况如何。刚和另一半吵架而感到可怕并担心这种关系的你,仍然会开会地说:“是的,我很好!” 并继续聊那些开心的事儿。
毕竟,聊到那些让你糟心的工作、伴侣性格的缺陷,都会产生不安全感。
如果想要减少不安全感,可以尝试去面对一些让你产生轻度焦虑或是负面情绪的事情。放心,天塌不下来。
总结
安全感缺失不是无法改变的,它更多是一种习惯。而但凡是习惯,就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
文|鸵鸟说话
图|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