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有智慧地对待“名利”?

如何有智慧地对待“名利”?

作者: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9-18 09:37 被阅读0次

    从古至今,人们在追逐名利道路上乐此不疲地奔波劳碌着。

    名利指名声与利益,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就像阴阳二相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不可分割。

    只不过有的人侧重于为名,有的人侧重于为利,还有的人要名利双丰收。

    相对于“名”来说,“利”更好理解,“利”就是利益、好处,“名”相对复杂一些,那么,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

    古代行军打仗,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会有一个名号,都称自己是“正义之师”。

    比如三国中,刘备称自己是刘皇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曹操打着朝廷的旗号讨伐诸侯,因为汉朝天子是在曹操一方的。

    有了“名正言顺”的名号,更能方便自己获得利益。

    人们除了给自己树立好名之外,人们还会败坏对方的名声。

    比如,刘备称曹操是挟天子的逆贼。曹操称刘备是织席贩履之辈,假仁假义背叛朝廷之贼。

    《学经》说:

    名者,自命也,自名者,言众以知其隙也;假名者,惑众以得其利也,故假名者,以名而掩其实。

    “名”有两个作用:1.彰显。2.掩盖。

    彰显自己好的一面,而且很多时候是虚假的,掩盖自己不光彩真实的一面。

    “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即获得利益。

    《史记》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

    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哪里有利益人们就去哪里。

    有“名”就可以获“利”,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

    贵其名附其利,盗贼生,假名巧利,名存而实亡。

    大家都彰显自己真真假假的“名”,为的是获得利益,这种行径与盗贼无异,借助虚假的名,用伎俩获得利益,就会导致名存实亡。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竞争,为了自己更好地获得利益,不惜诽谤、打击对方。

    《学经》说:

    未言他人行之过,先冠其恶名以彰焉,欲立一己之论,必先假名谤他物之谬也,污行浊迹,皆假清名正义以行焉。众人非莫知名实不符焉,然勤而用之,得其利者乐推而不厌,以守其利焉,攻其利者承蒙而不言,以分其利。

    人们为了获得利益,不会客观指出对方过错的行为,而是直接把对方的过错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扣一顶罪恶的帽子,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不惜虚构事实,诽谤对方。虽然事实上自己的言行已经劣迹斑斑,但仍会打着清明正义的名号以彰显自己。

    而且各方利益受益方,即使知道你名不符实和言行上的问题,但是为了分取利息会装聋作哑,甚至是推波助澜。

    这样的结果就是:

    道德丧,则名盛。名之盛,虚妄盛,民不知何以为信。

    一味的追求名就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做事不择手段,过于看重名,虚妄之心就会越来越重。在这种风气下,人们都不知道如何获得公平正义,不知道诚信为何物。

    这样的结果是十分严峻的。

    既然“名”会使人迷失自我,增加虚妄之心,我们应该怎么办?

    心有偏私,言必有其妄也,言他人之过,唯不冠他人以恶名,以得和美。一体二形,执名论理,理必有其执也,重其实而弃其名,以得其知。

    贵己之言行,贱他人之冠名,实心做事,不为其扰,德行自彰也。

    如果我内心有偏私之心,那么言语中一定蕴含着虚妄。

    所以,在指出他人过错时,只讲事实,不要给他人定性和扣罪恶的帽子,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和美之心。

    名和理是一体二相,过于重名就会导致理的成分有所欠缺,那么,便会产生执念,只有重视真实的理的成分,摒弃名的成分,那么自然会获得正确的认知。

    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言行,轻视他人给自己的名号,塌下心来实心意做事,不被外界其他因素干扰,那么,我们的意愿做事的态度自然会得到彰显。

    长此以往,我们能获得珍贵的心境:

    清净。
    圣人弃名而无以为利,天下自得清净,天下自正。
    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有智慧地对待“名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se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