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微信名字改成了真实姓名
昨天下班后去我加入会员的一加水果店,去取前天预定的榴莲千层,我走进店后跟店内美女服务员打过招呼后说明了来意,小美女就开始在她登记的本本上找我的名字,她一边看一边问我微信名是什么名字,我就说了我的名字,她再次抬头说道:“我问的是你的微信名”我回答道:“我的名字就是我的微信名。”她有点着急继续说道:“我说的是你微信名字叫什么?”。于是我就把手机掏出来,点开微信让她看我的微信名字,我再次肯定的说道:“我的微信名字就是我的真实名字。”
拿了榴莲千层,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们微信名字不是用自己的名字?我还真翻了一下朋友圈,朋友多数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有代表理想的、有标明状态的、用真名字的还真是寥寥无几,就有几个做业务的朋友使用了自己 的真实姓名。
我想不那么多的人在朋友圈不愿以真实名字示人,可能是怕现实生活中有些不良用心者,也可能是想找一个树洞给自己留一个让自己放松的空间,虽然我也不是很喜欢自己的名字,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也曾想过改名字,甚至还想象过自己成为大作家后一定给自己起一个响当当的笔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完全接受了父母绞尽脑汁给送给我这个礼物。慢慢接受了也许姓名只是一个符号或标签,但它是别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窗口,也是一个人扩大个人影响力及赢得社会尊重和信任的途径,而且姓名也凝聚着我们每个人的信誉和形象,可以说是个人品牌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
而在微信中,我们往往不是真名字出现,哪怕通讯录中都是称做朋友,可是换了存在方式,就好像人生重新开始是的,每个人用一个新名字寄托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志向等等。
我们往往从名字中进行着对对方的猜测与判断,但是有时候名字也会带来烦恼。我们总以为用一个名字向好友们展示着自己,但有时候我们却迷失在名字中。
想想刚开始用微信的时候,我也是给自己取了好多名字,而且三天两头换头像换昵称,结果隔一段时间就有人给我发信息:“你是谁”。每当有人问我时总觉得有点失落,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关注我,而我的名字可能是她们直接判断我是谁的最准标识。从那以后我为了让朋友们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我是谁,我使用了我的真实姓名。我就在想熟悉我的人,自然知道我的名字,不熟悉我的人自然不会在意我的名字。在我的朋友圈里,既然是我的朋友,我愿意和大家有健康的互动,有效的沟通去维护我们的友谊,而友谊能保持长久的全靠真诚相对,一个名字换来换去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自己是否走进了朋友心。
而走进朋友的心是需要沟通,是需要真诚分享的,是需要彼此看见的。
美国的心理学家乔哈里曾深入研究提出了沟通视窗理论,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公开象限、隐私象限、盲点象限、潜能象限,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我越愿意告诉你,你就更能了解我。在我的开放、你的倾听或反馈的基础上,我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所以每一个人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主动扩大自己的公开象限,通过别人了解自己,主动的告诉别人自己能够做什么,(当然告诉的内容不是完全暴露自己,也需要维护自己的隐私)。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以前经常和朋友开玩笑的话,中国十四亿人,如果十四亿人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我就成名人了,就赢得社会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当然玩笑归玩笑,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毕竟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我微信名字换成真实的名字,从此我去主动刷新知识视野,升级个人潜力!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互相彼此理解,互相成就,相信未来一定很美丽!
网友评论